南橋
一個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家接待客人,特別能體現他的家教。以我最近接觸到的一個美國小孩和兩個日本小孩為例,說說他們身上的一些家教閃光點,借以反思自己,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好客人、好主人,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有良好家教的人,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去快樂。
有趣又有規矩的美國小孩
最近我們一家人出去度假,鄰居家小孩海頓要跟著一起去。我們于是捎上他一起過去。海頓父母離異,他平時按法庭規定,在不同時間,分別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戶人家過。等到了12周歲的時候,再選擇到底跟誰長期過。雖然監管復雜,但是他跟我們出門,只要當時的監護人(我們的鄰居、海頓外公外婆)同意即可。
海頓跟我們在一起,并不拿自己當外人。我女兒說,說這次旅行,海頓不是我們邀請的,而是“他自己邀請自己的。”他非常有趣,也非常放得開,在峽谷野炊的時候他用手機自己放音樂跟著跳舞,自娛也娛人。
白天出門,晚上看了一戶外演出,回賓館之前就已過了半夜,但大家下午吃得遲,晚飯附近沒有賣的,我們只是吃了點零食,于是我們去了半夜還開門的快餐店的駛入式窗口點東西。這時辰大家都已經十分疲憊,我們四個人每個人隨便每人點了個漢堡。偏偏窗口處的聲音效果又不好,幾次傳話都被聽錯,我很生氣,但是海頓一點不馬虎,也沒有“客隨主便”,而是慢條斯理叫他平時喜歡的漢堡,詳細地告訴點餐的人他不要西紅柿、生菜等。
對于自己的權利和喜好,海頓不會茍且。不過他也有他的規矩。一旦我們對一個問題說不,比如不許他晚上再玩,應該去睡覺了,他也尊重,不胡攪蠻纏。美國家庭教育孩子時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界限感明確的做法,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一些稍大一點的決定,比如他要用隨身攜帶的錢去書店買書,他就打電話征求他外婆的意見,而不是像我們常說的“不懂事”“沒規矩”的小孩,糾纏他人給他購買。
注重細節的日本小孩
回來之后,學校有一個夏令營,來的是日本某高中的學生。學校安排他們去我們教職工家中體驗生活,為此,我們家也接待了兩個日本女孩。兩個人英語都不大好,我們說的話她們似懂非懂,動不動拿出一個什么電子字典來查單詞給我們看。若不問問題,她們就不說話,安靜而規矩。任何東西,我們不說她們就不要,比較拘謹。
我以為日本小孩一定成天手里拿著手機在玩,結果除了臨走時候拿出來合影,平時并沒有看到她們在用,而是客客氣氣,客隨主便,我們怎么安排她們怎么聽。我們家小狗跑樓上,也不知道她們喜歡不喜歡,就讓小狗在上面睡。第二天臨走的時候,我看到她們把我樓上的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甚至比當初更整潔。
次日學校安排營員和接待家庭燒烤聚餐。戶外炎熱,大部分人都坐在樹下的桌子上。我們拿完吃的,那邊好像已經沒有座位,于是坐到燒烤亭子下的一張桌子旁。邊上便是燒烤的地方,有些熱。但是我看到我們接待的兩個女孩,見只有我們一家坐在這邊,便離開自己的日本同伴,端著自己的盤子向我們走過來,不讓我們落單。后來有人騰出地方,讓我們搬到樹下,可是椅子不夠,兩個孩子又主動給我們搬椅子。在各種細節上,能看出這些小孩雖然內向安靜,但是心思細膩,考慮周全。
維護自己利益,又不干犯他人至關重要
美國人說到溝通的時候,常見的分類是:有的是比較冒進,有的是比較被動,有的是比較兩面派。最好的是那種維護自己利益又不去干犯他人、不卑不亢的自信。套用這一說法,粗略地看,日本小孩比較被動,但是她們的紀律嚴謹、待人接物禮貌周全,尊重他人環境,讓人印象深刻。美國小孩介于冒進和自信之間,非常隨和,也頗為有趣。
到人家做客,能享受和他人相處的體驗,讓人感覺愉悅,又不冒犯他人,這平衡術也是本事,是要人培育出來的。各國大環境只是一個方面,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差異更大。有些好的品德和習性或許只是各自家庭的家教而已。成長中,監護的人總要用點心。人長期關注的東西,往往能成為孩子日后的長處。長期疏忽的東西,或許就會演化為他們日后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