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
開創大一統盛世局面的漢武帝劉徹,自然有很多能臣賢相輔佐,如衛青、霍去病、主父偃等,其中公孫弘就是數位丞相之一。
然而,這位公孫弘雖僅主政4年,似乎并沒留下多少好名聲。司馬遷說他快速晉升的秘訣,不過是“希世用事”,善于迎合罷了。班固在《漢書》中則有更多不齒之詞,“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后竟報其過。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皆弘力也”。活脫脫一個生性多疑、陽奉陰違的小人。書中還講到一個故事:公元前125年,劉徹碰到一件難事,他的胞兄膠西王劉端驕橫兇蠻,殺人如麻,在當地引起公憤,必須馬上處理。但誰都不敢去,怕有性命之憂。就在劉徹愁眉不展時,丞相公孫弘向他舉薦:“獨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讓董仲舒去給劉端當國相。于是,很多人解讀,公孫弘借此事將與自己有怨的董仲舒置于險境,抑或踢出中央權力圈。
歷經兩千年滄桑,如今再來評價公孫弘,研究者們發現,或許他的負面被過分放大了,反而掩蓋了主流。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其實,如果放在今天,公孫弘可能是個勵志的典范——他是豬倌出身,40歲開始發奮讀書,60歲才被召為經學博士,步入仕途,76歲做了宰相,堪稱古代官場上平民逆襲第一人。
公孫弘出生于齊地菑川(今山東壽光一帶),年輕時曾在家鄉做獄吏,但因為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上任不久就犯下錯,被免了職。回鄉后,他的人生跌入谷底。因為沒有生活來源,公孫弘無奈當起了豬倌。古代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需要豬倌幫忙,豬倌是村民共同的雇工,地位非常低。菑川臨海,公孫弘每天早上把豬趕到海邊,然后面朝大海,天天發呆。
40歲那年,公孫弘忽然困惑起來:“難道我真要一輩子放豬嗎?”他心有不甘。于是,不惑之年的公孫弘一頭扎進了書堆里,還投奔到齊地著名儒學大師胡毋生門下,開始研讀《春秋學》。當他學有所成時,已經是20年后了。60歲滿頭白發的公孫弘還想干一番事業。但誰會想到,他竟然非常走運,恰好碰到一個大力選拔人才的新時代。
公元前140年,劉徹即位,當時運行幾代的功臣政治已經難以為繼,他開始推行一套新的人才選拔機制——察舉制,面向全國招攬人才。這年10月,劉徹下詔要求地方諸侯國和郡縣舉薦賢才。菑川國的官吏們選來選去,最后選中了公孫弘。因為在當地,他好學名聲在外。于是,他風風光光地坐上專用的“公車”,沿著驛道前往長安。到都城后,他順利通過了一系列測試,成為了經學博士。但朝廷不僅需要他的學識,還希望他能在行政領域發揮才干。不久,朝廷將一項特殊使命派給他——出使匈奴。
從匈奴歸來,公孫弘如實向朝廷稟報了自己的見聞和想法:“匈奴其地就是一片蠻荒之地。就我一路所見,匈奴人以游牧而生,住的是牛羊皮搭建的帳篷,吃牛羊肉,這跟我大漢的富庶豐饒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劉徹差人問他:“如此說來,如果我大漢和匈奴開戰,將必勝無疑?”
公孫弘回答:“匈奴人是未開化的蠻夷之輩,陛下完全沒必要他們計較,賜他們一些錢糧、珠寶,繼續維持和親之策,是最為穩妥的辦法。”
事實上,劉徹早有攻打匈奴的想法,他想憑借當時強大的國力徹底消滅匈奴,解決邊患,遲遲未戰只是等待時機。聽到公孫弘的一番話,劉徹龍顏大怒,指責他徒有其名、難當大任。公孫弘感覺苗頭不對,立刻向朝廷報告,稱自己年老多病,希望告老還鄉。最終請求得到了準許,公孫弘懷著復雜心情回到家鄉。此后,他成了村里的老師,教孩子們讀書識字,靠收取學費勉強度日。鄉親們都斷定,也許他的政治生命已經劃上了句號。然而時代的洪流依然向前,連公孫弘本人也沒有想到,他還會迎來仕途的第二個“春天”。
公元前130年,系統而完整的察舉制已經成熟,依照要求,各郡及諸侯國需舉薦一位賢良文學代表,菑川國也必須完成任務。于是,當地的官吏又想到了公孫弘。這一年,他已經70歲,家中一貧如洗,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他告訴長官,上次乘興而去,卻落敗而歸,朝廷的考官也應該記住他了,實在應該推薦別人。可是長官不許,非他不可。無耐之下,公孫弘穿上老鄉送的一套衣裳,再次踏上了去往長安之路。
當時,全國100多位賢良文學代表中,公孫弘是最老的一位。考官們確實也認出了他,故意把他的文章放在最下面,認為皇帝或許沒耐心看完,這樣公孫弘就不必再讓皇帝煩心。但誰會想到,劉徹思才若渴,把所有的文章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而且,他認為公孫弘的文章寫得最好,當即將他列為第一,并立刻召見。看著公孫弘的文章,聽著他的言談,劉徹忽然覺得,眼前這位老先生精神矍鑠、滿腹經綸,是輔政的上佳人選。于是,公孫弘再次被任命為經學博士。
已經70歲的公孫弘,終于開了竅。他明白,對皇帝而言,最需要的是把正推行的制度冠以響亮的名號,加以恰當的理論解說,以便更容易地說服百姓,也讓持不同意見者找不出缺陷。10年前,他沒有摸到皇帝的政治脈搏,急于發言,耽誤了前途。這一次,他接受教訓、謹言慎行,一切按照皇帝的思路行事,仕途越來越順利,不久被任命為左內史,之后又升任御史大夫。76歲時,公孫弘被拜為丞相,封平津侯,成為西漢開國以來第一個布衣丞相。漢朝的丞相權力巨大,幾乎所有政府機構都由丞相府指揮。所以,當時的公孫弘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任期間,公孫弘提出了為“五經博士”設立弟子的措施,并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定期選拔、教育、考核、分配人才,這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打下了基礎,封建時代文官制度也由此誕生。公元前121年,79歲的公孫弘老死在任上,被追封為謚獻侯。
西漢早期“功臣政治”盛行,丞相皆出自功臣及其子嗣,他們在拜相之前就已是侯爵,享有殊榮。公孫弘出身平民,被拜為丞相之前沒有爵位,但從他開始,先拜相再封侯的制度逐漸立了下來,很多平民就此走向登峰之路。因此,就打破功臣子弟世代為相的慣例這一點,公孫弘為中國政治開創了一個嶄新篇章。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貴族階層逐漸瓦解,平民出身的人可以做官,甚至可以當皇帝。漢武帝時期,公平選拔人才觀念開始興起,公孫弘正是因為時逢這樣的大時代,才奏出一段“夕陽無限好”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