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敏
三亞學院
【摘要】文章研究了一種既能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又有別于傳統的考試方法——公開化無作弊考試。該方法主要借助預備試卷,這既能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又能較好地評判其學習能力和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預備試卷;正式試卷
作弊之于考試,如影隨形,即使教育進化或變革到現今的素質教育,作弊現象依舊沒有大的改觀。考試,是在有限資源不能滿足人人有份的情況下對競爭優先者的先行滿足,有些競爭滯后者想獲取有限資源也只能通過欺騙或作假讓自己進入競爭優先者行列。控制作弊是為了體現考試的公平。預防或阻止作弊不僅要從監考或考試環境優化或改良入手,更要從考試自身或結構或過程或方式等角度入手。考試這一形式,在高校不僅是過去和現在,即使在未來20年內,也一定是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成效的常態評價手段或方式。本研究就是基于三亞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班學生多年期末考試無作弊的實踐探索所得。
一、考試、考試作弊及研究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考試”一詞的解釋是:“通過書面或口頭提問等方式,考查知識或技能。”考試是教學各環節的組成部分,它既是對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檢驗, 又是對一所高校學風、教風、校風建設水平的衡量。適宜的考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培養學生優良思想品質,同時還可引導教師對自身教學效果進行自我檢查,進而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式和提高教學質量。高校考試是衡量大學生學識德才、技能水平、創新能力等的一種方法,對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升級和教學質量的改善都起到最有效的促進作用。
“作弊”,《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用欺騙的手法去做違背制度或規定的事情。”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則是:“用欺騙的方式做違法亂紀或不合規定的事情。”作弊形式繁多,本研究僅討論在高校教室里發生的考試作弊。
高校考試方法的改革是建立素質教育質量評價系統的一個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促使高校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對高校考試方法改革的研究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意義重大。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從學期第一堂課開始就進入備用試卷準備階段,增加了學生逃課的成本,促進了學風建設。學生在準備備用試卷的時候討論、總結、提煉和謄寫都是學習的過程,所有環節都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也是一種愛護學生,防止學生作弊的新穎考試方式,符合現代大學培養人才的模式。
因此,對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進行研究的意義表現在:進一步澄清對考試的有關模糊認識,利用好考試來充分為推進素質教育服務;通過研究考試及考試方法研究,可以為考試理論的創新、考試學說的完善提供更豐富的理論參考;通過研究考試方法建立一套與教育教學改革、素質教育評價、人才培養匹配的和使用的適宜的、穩定的、科學的考試制度或體系。
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設計與運行
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的基本操作流程:某門課的第一節導修課上,授課教師就告訴學生本門課期末實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及注意事項和要求。采用“預備試卷+正式試卷”考試模式,預備試卷由學生考前事先準備,考試時作為“唯一合法”的紙質文字資料帶入考場;正式試卷在考場開考時發放,考生在答寫正式試卷時,可以參考預備試卷內容。考試結束時,正式試卷和預備試卷同時收回,對于預備試卷做得好(認真、充分準備材料,但命中率低)而正式試卷沒答好的考生,可將預備試卷作為考勤、作業、課堂表現等平時硬性指標外的綜合表現軟指標,并將其考慮成平時總成績的加分因素,從而讓瀕臨及格的學生達到及格。
(一)預備試卷及其作用
預備試卷是一張角上蓋有學院印章和寫有編號的8開白紙,于學期結課前一個月左右發放。在正式考試前,學生根據教師所講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括,可以把自認為可能考試的內容以自認為合理的布局手寫在這份預備試卷的正反面上,復印、打字等印上去的無效。正式考試時,學生可以公開將預備試卷帶入考場而不能攜帶其他任何物品(如課本、筆記等)。考試中,學生根據自己提前做好的預備試卷及平時聽課情況答題。預備試卷的“猜題”命中率、成體系的合理布局及內容的全面性直接關系著期末考試的答題效率與成績,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性遏制曠課的作用。預備試卷于考前一個月左右發放,曠課學生因拿不到預備試卷而丟失考試資格。
2.促使學生認真聽課的作用。平時缺課或不好好聽課者,漏掉教師平時講課的要點與可能考試的內容,通過考試的風險就會很大。
3.引導學生融會所學知識的作用。考試內容是平時教師所強調的教學要點的有效概括和發揮,并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或照抄照搬。
4.督導學生遵守規則的作用。作為預備試卷發的白紙,僅發放一次,遺失者算作自動放棄預備試卷,且同一學期學習同一門課程的學生,其預備試卷的內容及結構謄寫布局雷同度超過80%者,預備試卷就喪失作為綜合表現加分依據功能。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作用。學生在思考與猜題的過程中,會看書、討論、概括題目、互對答案、查抄筆記等,這些準備預備試卷的過程,實際上都是自主學習與有效復習的過程,也是素質教育的體現。
6.“逼迫”學生多動筆、善復習的作用。據統計,有學生在預備試卷上曾經寫下了36000多字,最少的也有12000字,平均約26000字。這不僅有助于督促IT時代疏于動筆寫字者勤加動手,而且就算其所有內容都是抄寫他人的,其抄寫過程本身仍能讓學過的知識得到一定的復習。
(二)正式試卷
正式試卷和一般的期末考試試卷并無太大差異,只是在題型上側重判斷題、應用題、思考題與論述題等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考核,減少甚至回避直接從課本、教師授課內容及相關資料上照抄照搬的題型。另外,在題量上相對常規閉卷考試增加5%~10%的題量。這讓不認真聽課或聽課內容不全而學習效果相對較差者或考試準備不認真者僥幸得高分的概率大大降低。
當然,考場管理也是考試的重要環節,對考場的要求:身份證和學生證雙證必備,人證統一,否則請出考場;除預備試卷和草稿紙外,桌面上不許有其他紙質物,且預備試卷必須在蓋有學院章和編號處寫有考生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同時,該預備試卷必須是考生自己的手寫字跡,否則沒收預備試卷,考生完全閉卷考試。這樣,只要不公開用通信設備、交換試卷和傳遞小抄,其他所有的隱蔽行為對答題均不起太大作用,監考老師在監控緊張度上相對就輕松得多。
三、實踐運用與實證效果分析
2010年3月,著名經濟學家王毅武教授從自己講授的選修課《現代經濟理論》開始,試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到課率達到99%,期末考試約200人的大考場秩序井然,原本擔心的“選修課考試作弊者眾”“考生因考場擁擠而秩序混亂”和“人太多,監考老師管不過來”等現象并沒有發生。這固然有王教授作為名師的授課吸引力效應,但王教授自己認為這得益于試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鑒于此,我們組織了“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研究組”,以三亞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班學生為研究實驗對象,將前述經驗進一步規范化、具體可操作化,涉及《現代經濟理論》《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生產運營管理》和《戰略管理》等課程,既有選修也有必修,既有考查也有考試。其中,面對研究生班的《生產運營管理》課程使用該考試模式,師生接受和認同度高于本科生5%。幾年來,經歷公開化無作弊考試的學生達萬人次,除極個別預備試卷不合規而被沒收外,沒有發生過作弊事件。監考老師普遍反映考場秩序好,沒有傳統考試監考那么累。
(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對經管類老師、學生和課程做了對比研究:在同一老師,對同一專業,授同一課程;同一老師,對不同專業,授同一課程;不同老師,對同一專業,授同一課程;不同老師,對不同專業,授同一課程等組合情況下,我們實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結果發現,到課率平均96%以上;考場秩序井然,除個別學生因預備試卷不合規而被收繳外,沒有發現作弊現象;考試成績都呈正態分布,且與傳統閉卷考試相比,公開化無作弊考試平均成績整體向高分移動7分左右。
同時,針對同一老師,對同一專業,授同一課程,但針對不同的班,分別實行公開化無作弊考試、傳統閉卷和開卷考試。同樣的試卷,三種考試方式的結果是,由于老師在學期本課程第一節導修課就講明了期末考試方式,公開化無作弊考試、傳統閉卷和開卷考試平均到課率分別為99%、95%和92%;公開化無作弊考試考場安靜秩序最好,沒有作弊,閉卷考試秩序稍有不穩,有作弊,開卷考試反而有夾帶超規定資料,偷看或抄襲他人等現象出現。
(二)組織經歷過兩次及以上公開化無作弊考試的學生調查,要求學生從公開化無作弊考試、傳統閉卷和開卷考試三種方式中選一種自己最中意的考試方法,并列舉選擇該方法的三個主要理由。結果:91%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排名前三的理由為“①基本沒人作弊,考試更公平(97%);②能較好地體現自己的綜合努力和真實學習水平(88%);③能更好地督促自己去上課和學習(79%)”;其余9%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開卷考試或閉卷考試,其理由甚至有“可以曠課,可以有作弊可能”等。我們私下把這9%的調查對象的以往成績翻出來比較了一下,基本分布在年級考試成績的后四分之一之列。
從以上實踐運用和實證效果分析看出,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明顯優于傳統的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因此,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通過此種考試的關鍵在平時聽課的知識積累和與老師的互動學習思考,所以獲得好成績的關鍵在用心聽課、主動思考,臨陣磨槍的突擊式復習往往得不到好成績,死記硬背不適合此種考試方式,此種考試方式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因從教學到成績評價,從預備試卷到考試管理,都已形成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體系,作弊風險大且收獲小,幾乎不可能出現傳統考試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因此也就避免了因考試作弊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四、研究與運行結論
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是考試作弊行為的逆向思考與操作。基于應試教育改革,此種考試方式是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嘗試。與傳統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方法對比,該考試方法的顯性作用主要體現在減少曠課,屏蔽作弊,督導學習和公平考試。但是,正如任何管理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一樣,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也并非萬能,它仍存在值得繼續研究和商榷之處。
(一)在整個考場僅用一套試卷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偷看他人試卷的行為,因此該方法還不能僅靠自身就做到徹底“無作弊”,仍需要嚴格規范的考場紀律和監考。
(二)任課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心思。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要點與重點就可能考試的題目予以暗示,以督促學生必須到課并認真聽課;綜合運用題和主觀題較多,這不僅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專業知識與能力體系,而且題型的豐富性、出題、改卷也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等。
(三)目前該考試方法還僅限于以經管為主的文科類諸學科,理工學科是否可行,仍需研究與實踐。其實,我們小組的一位長期教授《生產運營管理》的教師已經基于該門課的文理綜合性做了一定的探索,初步認為,只要立足學生素質教育,多考核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公開化無作弊考試方法在理工學科的考試中仍是可以借鑒的。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崔國賀.大學生考試存在的問題和防治措施[J].中國培訓,2016(18):289-290.
[2]鄭航月,王鳳.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方式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5(11):107-108.
[3]魏和平.無紙化考試芻議[J].中國考試,2016(03):28-31.
[4]楊繼龍.論考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考試,2016(06):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