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邦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越來越新穎,內部監察審計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是對企業工作進行監督的重要環節,對于企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企業監察審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旨在促進企業實現規范化發展,對企業內部的各種不規范行為進行有效規避。
關鍵詞:企業管理 監察審計 問題 對策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迅速,監察審計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企業的各種行為進行規范的重要途徑,是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和政府的監察部門行使的兩種職能,監察審計對于企業內部的廉政建設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監察審計是監察和審計過程的結合,其主要目的是對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進行規范、監督、管理,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發展水平。例如內部審計,是企業審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監察審計主要是財務審計為主,在審計過程中確保其合法性、真實性,而未來監察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應該要不斷拓展,不僅要對財務會計工作進行審計,還應該要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部門都實施審計管理,注重效益審計、管理審計,確保企業實現規范化發展。
一、監察審計的概念和作用
(一)企業監察審計的概念
監察指的是企業設立的監察機構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的過程,并且針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意見和建議,以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同時企業的監察部門還能對企業內部的各種違規行為、違規人員等進行懲罰,從而確保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加合理、合法。
審計指的是審計機構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對被評審的單位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部控制活動等進行審查測評,從而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的過程。審計包括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兩個方面,其中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企業監察審計的作用
監察審計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監察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有助于企業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行業的監管要求以及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從而確保企業的相關信息可以更加真實、可靠,資產能夠更加完整,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企業各種資源以及資產效益的最大化。具體說來,監察審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規范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監察工作和審計工作的結合,可以實現對企業實現內外全面管理,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不規范操作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從而確保企業可以實現規范化經營管理,對于各種有損于企業發展的行為進行有效預防。
第二,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必須要依賴于企業的規范化經營,針對當前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通過監察審計工作的約束,可以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從而促進企業實現長期發展。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必須要積極加強對企業監察審計工作的重視,尤其是要加強對監察審計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解決。
二、企業監察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領導對監察審計的重視不夠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斷優化,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形勢變得越來越復雜,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市場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企業的不規范發展不僅對企業發展有影響,對整個行業的進步都有阻礙。而有的企業對監察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監察審計工作形同虛設。尤其是單位的領導,其對監察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監察審計工作職能履行和作用發揮的好壞。然而當前有的領導對審計工作重視不夠,注重經濟效益,或者是開展了審計工作但是對審計工作報告不夠重視,因此導致很多問題沒有積極整改,問題逐漸積累,對企業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二)監察審計部門的建設工作有待加強
監察審計部門是企業監察審計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監察審計部門的職能進行確定,強化監察審計部門的工作力度。當前企業的監察審計部門建設工作還有待完善,監察審計的機構設置不明確、獨立性不強,是監察審計工作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例如當前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主要是隸屬于財務部門的,導致監察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不強,不能很好地開展工作,例如在審計工作中,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審計的對象、審計方式、審計結果處理等,都要受到相應地制約,不利于監察審計工作的開展。
(三)監察審計人員綜合能力水平不高
監察審計人員的工作是綜合性工作,一方面,要具備會計、審計、管理、經濟、法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應該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審計工作中能夠對各種實際情況進行處理。但當前有的企業的審計隊伍建設工作效率不高,監察審計人員的層次不高,監察審計人員在專業構成方面出現結構單一的現象,審計人員僅僅會一些專業知識,缺乏其他方面的相關知識,總體說來,缺乏復合型人才是當前企業監察審計過程中的重要瓶頸。
(四)監察審計信息化水平不高
監察審計是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各項活動進行審計、規范、監督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必須要積極加強對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從而實現企業監察審計工作的規范化發展。但是當前企業監察審計過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還不夠高,對監察審計過程有一定影響。
三、企業監察審計轉型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對監察審計工作的重視
在新時期,監察審計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前很多企業的領導人員對企業監察審計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因此導致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監察審計水平不高。企業的監察審計能夠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尤其是對于企業中的貪腐、財務會計失真現象,可以進行及時克制,在企業內部營造廉潔的環境氛圍。企業管理者應該要用一種宏觀管理理念對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協調,要將監察審計工作與企業的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統一起來,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對監察審計的各項工作進行完善,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監察審計管理水平。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比如要拓寬內審工作的范圍,擴大審計人員隊伍的規模,增加其經費需求等。這些都必須要得到相應的支持,企業領導者要從意識理念上注重審計工作,從而才能對監察審計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解決,確保企業內審工作順利推進。
(二)強化監察審計部門的職能和地位
1、加強審計監察部門的建設。監察審計在組織風險管理、組織治理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隨著企業發展的不斷轉型,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各個部門建設的重視,為了強化監察審計部門的職能和地位,則必須要加強對企業監察審計部門的建設,可以分別對監察部門與審計部門的工作進行強化,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加強兩個部門之間的聯動,實現信息共享,兩個部門可以協同作戰,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以及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控制、管理,為監察審計工作的開展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環境。
2、發揮監督職能。將監察審計與企業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要加強監察審計部門與其他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例如加強監察審計部門與企業施工部門、財務部門、采購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監察審計部門要及時對各個部門的活動進行規范和管理,提高企業的發展水平。
3、完善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機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監督審計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過程中。對此應該要將監察審計與企業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要加強監察審計部門與其他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確保監察審計工作可以與企業發展同步,提高企業的發展水平。
(三)提高監察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
監察審計人員的綜合水平直接影響審計工作質量,針對當前監察審計工作人員綜合素養不高的問題,必須要加強對監察審計人員的培養教育,組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內審隊伍。一方面,要招聘更多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充實企業的監察審計隊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對監察審計人員進行教育,積極在單位內部開展培訓工作,使得監察審計人員能夠掌握各個領域的相關知識,提高監察審計工作水平。同時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促進審計人員之間進行交流與探討,對內審的發展、內審的方式等進行探究,使得企業內審人員可以拓展思維,從其他的視角來看待審計工作,從而借鑒其他行業的內審經驗,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促進審計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加強監察審計過程的信息化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企業的監察審計也應該要實現信息化發展,要對傳統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要結合信息化時代的背景特征,對企業的監察審計制度進行重新設計,從而使得企業的監察審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能夠實現對企業各種經營管理環節和項目的及時監管,提高監管水平。要加強對監察審計信息系統的建立,并且對信息系統的功能進行完善,例如建立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將企業的監察審計過程、結果及時公示在企業的信息網站上,并且還可以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公示,確保企業員工以及社會群眾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審計狀況,有助于積極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同時,通過信息化管理還可以幫助企業加強對自身經營情況的評估和了解,從而幫助企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找準問題的成因,并且積極對問題進行解決,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監察審計是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實現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高效、規范化管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市場經濟形勢越來越復雜,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監察審計工作的重視,要完善企業監察審計工作水平,并且積極加強對監察審計過程的重視,強化監察審計部門的職能,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進行規范化監督、程序化管理,促進監察審計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祎.試論監察審計工作在企業中發揮預防功能的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6(10)
[2]朱海中.新形勢下企業紀檢監察與內部審計聯動的機制探索[J].國防科技工業,2015(01)
[3]梁秀華.淺析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職能融合[J].管理觀察,2014(12)
[4]劉雪.試論監察審計工作在企業中發揮預防功能的作用[J].現代企業文化,2016(35)
[5]孫學軍,徐中強.化內部審計監督 促進企業經濟發展[J].商業文化月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