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為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編輯部,上海 200030)
·校長·名人訪談·
重實驗求創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訪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院士
夏有為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編輯部,上海 200030)

鐘登華院士
實驗室是高校教學科研的基地,一流實驗室建設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技術支撐。天津大學“十三五”期間,圍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以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從實驗人才隊伍、實驗室資源配置、實驗室文化建設進行創新,培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
“雙一流”; 實驗; 實驗室; 創新人才
1.1 辦大學就是辦氛圍
夏有為(簡稱夏):鐘校長,您從天津大學讀書直到走上校長崗位。在這個過程中您最深刻的印象和感想是什么?對辦好一所大學您是如何考慮的?
鐘登華(簡稱鐘):我在1985年秋季進入天大求學,那年的秋天很美,從那一刻我就由衷地喜歡上了天大。我覺得,天大“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辦學方針以及腳踏實地的作風是天大給我最深刻的烙印。這也使得我對天大一直心懷感激。
至于怎樣辦好一所大學,我們的老校長吳詠詩說過,辦大學就是辦氛圍。我認為,這里所說的氛圍就是大學文化,辦氛圍就是要塑造優秀的大學文化,營造一種堅持立德樹人、勇于創新創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能夠充分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對學者的尊重,對學術的崇尚。
1.2 增強三種意識
夏:請問,您認為怎樣才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鐘:回顧自己10多年來的高校行政管理經驗,我深深感受到做好高校管理工作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讓我感悟最深的是,作為高校領導干部,必須增強三種意識:不斷創新意識、敢于擔當意識和主動服務意識。
1.3 創新是工作的不竭動力
實踐證明,創新意識是推動我們各項工作的不竭動力。我在讀碩士期間,承擔了一個很具創新意義的課題,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研究水利工程建設問題,這個創新方法一直影響著我的科研工作,也讓我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
2011年,我作為主要負責人創辦了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圖1、圖2)“實事求是、勇闖新路”就是我們的實驗室文化(圖3、圖4)。

圖1 鐘登華院士在水利施工現場

圖2 專家現場考察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我看來,協同創新正是驅動發展的重要模式。而實現創新,改革是必由之路,而改革需要勇氣與擔當。大學里有老師和學生,為師生服務是校長的無上光榮。

圖3 學生在進行水壩實驗數據采集

圖4 學生在實驗室觀察水浪運動規律
夏:天津大學是中國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發源地。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天津大學在工程教育方面可謂是頗有建樹。最近關于“新工科”的概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請您談一談對于“新工科”的認識。
鐘: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萬人,畢業生123萬人,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們有660多萬工科在校生和畢業生,但在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仍然出現了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暴露出工程教育與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的短板。
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切地呼喚新工科人才。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蓬勃興起,創新驅動、“一帶一路”、制造強國等戰略正在全力推進,迫切需要人才支撐。“新工科”就是要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為未來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可以說,新經濟對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標定位與需求為“新工科”提供了契機,新經濟的發展呼喚“新工科”。
正像您提到的,無論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還是求是學部的建立、國家試點學院的改革等,近年來天津大學在工程教育改革,特別是新工科建設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與嘗試。比如,我們的國家試點學院——精儀學院(圖5)以“工程科學實驗班”為載體探索建設新工科,4年多來,實施了多層面選拔組班制、競爭性分流機制、自由選擇專業制、本碩博統籌培養制、全員導師制等一系列改革,并且在課程體系和工程類專業的通識教育上大膽創新,致力于培養“具有深厚數理基礎和人文素養,善于從工程中發現科學問題,并能運用科學原理解決工程難題,能夠解決人類面臨重大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未來工程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新工科”人才,離不開實驗室的支撐。

圖5 精儀學院外景
3.1 目標明確
夏:天津大學是一所有著百年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重點大學,在當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天大是如何考慮的?
鐘: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們領導班子的重要使命。4年前,我牽頭負責起草了《天津大學章程》;2015年5月,我又牽頭組織了天津大學“十三五”規劃的起草工作。
天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藍圖和路徑已經非常清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我認為,要實現這個“新三步走”戰略目標,天大一定要培養最優秀的學生,建設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使天大校園成為一個創新創造、開放包容、充滿生機活力的校園。
3.2 振科工,重實驗
3.2.1 實驗對培養學生的獨特作用
夏:天大的校歌中有一句歌詞提到:“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說明注重實驗在天大有著悠久的優良傳統。請問,在當前“雙一流”建設中,應如何繼承傳統,如何加強實驗與實驗室的作用與地位?
鐘:天津大學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由來已久,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學校始終堅持的辦學傳統。建校之初,學校就強調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相結合,著重實驗實習。從1895年北洋大學堂時期開始,就在教學安排上使理論講授與實際相結合,著重實驗、實習,鼓勵學生養成勞動與合作觀念。當時學校以工科肇基,側重工科,故理工設備,最為充實,凡關理化、地質、礦冶、土木、機械等科所需圖書、標本、儀器以及各種探測分析實驗等器材,都是參照美國各知名大學所有設備,盡量自美購置,并連年陸續補充,應有盡有(圖6、7)。

圖6 1925年國立北洋大學機械實驗室

圖7 1935年國立北洋大學水工試驗所
天津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造就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特別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年來,依托實驗教學、畢業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進入到實驗室,對學生科學作風、實踐能力的養成以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掌握了基本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培養了科學研究素養和實踐能力,鍛煉了勇于探索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發揚了天津大學“嚴謹治學”的校風。
(未完待續)
Constructing World-class University by Valuing Experiment and Seeking Innovation——Interview with ZHONG Denghua, Member of CAE, Presid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XIAYouw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Shanghai 200030, China)
Laboratory i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he first class laboratories are the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y. In the 13thFive Year Plan, Tianjin University take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enters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towards world top university to carry on innovation in the aspects of experiment personnel cultivation, laborator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aboratory cul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nurture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Double First-rate; experiment; laboratory; innovation talents
2016-11-08
夏有為(1933-),男,江蘇徐州人,教授,主編,長期從事高等學校工程力學教學、科研和實驗室工作,曾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處處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主編出版著作8部,國內外發表論文90余篇。
G 640
A
1006-7167(2017)04-0001-03
編者按: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提出要“全面啟動‘雙一流’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如何貫徹落實,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為此本刊主編夏有為教授通過網絡對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院士進行了采訪。天津大學是一所建校超過百年歷史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鐘校長的觀點明確,思路清晰。他的談話很有啟迪性和指導性,值得學習參考。現整理發表,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