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彥直
摘 要:人都要有理想的價值觀念,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當成為源遠流長文化的傳人,使得自古至今的優秀民族傳統和革命傳統得以發揚光大。當民族傳人均能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時,我們的祖國實現中國夢將在不遠的將來。從2011年以來,我省高考歷史試卷給我們帶來新的命題信息,開始涉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范疇,這是實施新課程目標的一大體現。無論從人才培養還是從高考命題的導向,高中歷史教學都應當思考教學引領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育;價值觀
應當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屬于三維目標的范疇,三維目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筆者在此所談及的引領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僅是歷史教學所著力思考的一個方面,有不妥之處,還望行家指正。
一、引導學生認同歷史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
以往的歷史教學我們重視的大都是歷史知識等方面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明確這樣的方式已不符合人才培養的需求了。所以,必須努力思考高中學生學習歷史價值觀念的問題,要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樹立理想的個人價值,首先必須促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的認同感,應當說歷史教材的內容都是值得我們當今學生認同的,但作為高中學生,他們的腦袋里也有著不少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深刻思想。學生對歷史的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我們不予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將會因沒有理想地認同歷史而產生心靈扭曲的現象。所以,我們不能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個人價值觀視而不見。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和當代社會的現實,實現學生對歷史的認同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命題,但再復雜,解決的辦法總會是有的。譬如教材中的許多歷史事件,尤其是一些悲壯的歷史事件,不少學生不能對此持有正確的認識,有些學生甚至會認為那些人是傻子。其原因在于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幸福祥和的環境中,根本沒有機會領略悲壯現實所產生的原因,也不會充分領悟到充滿柔情的美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完全有可能朝生夕滅的,而幸福的生活環境有時也必須有悲壯的行為予以支撐。因此,平時的歷史教學對于高中學生是關鍵,結合課程內容以及當今相關事實逐步建立學生對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認同感,真正意義上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當代物欲錢欲觀念極強,功利主義盛行的前提下去認同歷史,在認同歷史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個人價值觀,樹立理想的人生坐標。
二、引導學生借鑒歷史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升華
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不可能是理想主義的。一些人在推動歷史文化的進程中建立了豐功偉績,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他們也不可能是完人。正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所描述的那樣“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是彎弓射大雕。”歷史上的事件也是這樣,它們對人類的貢獻不可能是理想主義的。就像我們現在所進行的各項改革一樣,也不可能是臻善臻美的。作為我們高中學生,學習歷史,以歷史形成自身的個人價值觀,既不能去全盤否定歷史,也不能完全接受或者照搬歷史。理想的做法是借鑒歷史以實現個人價值的升華。我們平時所教的課文大都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實施教學的流程,同時,教學中的文本資源以及我們所能挖掘的資源也是比較廣泛的。作為高中學生,進入高一級學府深造后將走向社會,借鑒歷史去實現個人價值觀的升華是十分必要的。
三、引領學生超越自我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創造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要想使高中學生在學習歷史中實現個人價值的創造,學生必須努力超越自己,其先決條件是課程學習中要善于思考和探問、探求。以往的歷史教學由于時間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學生是缺少探究機會的。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對學生高考質量并未曾產生過大的影響,但對學生創造潛能的挖掘和發展方面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所以,歷史教學中必須把發現權、探究權、結論權完全交給學生,首要問題是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譬如學生在進行前置性學習時標記出不能解決的問題,便于教師梳理和指導。學生所提的問題有的不具有探究的價值,或是比較淺易無需探究,或是十分深奧根本就探求不出。教師梳理的過程是實現探究問題優化的過程。如教學《抗日戰爭》時,學生對抗日戰爭的成果提出一定異議,并不是對其成果的否定,而是感到還不具備十分充足的出戰理由。學生經過一定的資料搜集會發現:二戰以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明顯提升,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并出席了世界性的會議——布類頓森林會議,還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成員等。這里要讓學生形成的人生價值觀是:在正義面前是不能懦弱的,要敢于同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抗日戰爭是血雨腥風的戰爭,但打出了我們民族的雄風,應當引起我們的自豪。我們也必須為真理而斗爭,為和平和更為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