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孟伶
摘 要:如今,全社會都在倡導素質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怎么樣才能真正地做到素質教育?本文主要從部分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吵鬧現象以及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不夠尊重等方面入手分析這些不良現象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的對策并從如何將改進措施推進落實三方面淺析,解放幼兒的手腳,還給幼兒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讓幼兒教師真正地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
關鍵詞:幼兒;輕聲教育;素質教育
我理想中的幼兒園應該是這樣的:穿過一片林中綠地,迎面飄來了沁人的花香,來到一座城堡,這里有寬敞明亮的活動室,有可愛的小床和干凈的被子,還有寬敞的綠草坪和大型玩具,總之這里美麗極了。當然還有身心健康又懂心理的年輕漂亮老師,溫柔而大方,這里是自由的國度,我在這里寧靜地成長,悄然地綻放。聽,這里有我們的歡聲笑語;看,這里有我們悄然成長的足跡。
不知何時,孩子們的輕聲細語變成了大嗓門的吼叫,歡聲笑語變成了聲嘶力竭的呵斥,老師美麗的笑容變得焦灼不安。鈴鼓拍得幾乎快散架,一遍又一遍的“小嘴巴閉閉好,小手背背”后,還是不能讓孩子們安靜下來,反而有幾個調皮的孩子更起勁了。孩子們每天生活在充滿呵斥、怒吼的吵鬧環境中不但學不到更多的知識,學到了都是老師的怒吼,學到的都是吵鬧,孩子幼小的心靈的遭受著一遍又一遍的創傷。如今,全社會都在倡導素質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怎么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素質教育?一個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一、幼兒吵鬧的原因
(一)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過份強調大聲
活動中經常聽到老師說:“大聲讀”“大聲講話”孩子以為大聲就是能干的表現,大聲就能贏得老師的喜愛。于是常常出現大聲喊讀喊唱的表現,同時有些教師面對孩子的喊唱行為不以為然還覺得是自己的教學效果很好。
(二)學生較多,導致管理方式強硬
同時喜歡用大嗓門用聲音來控制混亂的局面。都說幼兒園教師十有八九都是大嗓門,因為老師們習慣用大嗓門和孩子說話,特別是在集體活動或者生活環節中對孩子的控制更多,孩子等待的時間也多,導致孩子的大聲喊叫成了一種發泄。
(三)教師對孩子的尊重度不夠
“大聲吼叫”也表現出了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極其不尊重,不被尊重就會抵制,幼兒常常通過吵鬧來抵制。
二、調整措施
(一)注意運用一些控制或結束幼兒吵鬧的小技巧
如請幼兒在教室里悄聲說話、聽琴聲馬上安靜、用生動的語言道具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多用鼓勵的語言行動請幼兒安靜。我跟小朋友約定在教室的時候請他們小聲說話,有什么困難可以走到我面前悄悄地告訴我,我來幫助他。大聲地講話不僅吵到了其他的小朋友,對自己的嗓子也不好,經過不斷地提醒情況好了很多。
(二)關注一日生活環節組織,在自由的基礎上建立活動規則
在2012年05月17日中國新聞網爆出了一條讓人震驚的消息山西的一名幼兒園教師在幼兒上完廁所,教室比較嘈雜的情況下,隨手拿起一根約15寸張的木棍敲擊桌子維持紀律,木棍前端的毛刺由于用力過猛漸入一名男童的右眼,造成了右眼傷殘。因為幼兒教師的管理不得當導致了一個孩子眼睛的終生殘疾,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該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在生活活動環節我經常分組進行,這樣避免了擁擠吵鬧。
(三)重視幼兒良好的用嗓習慣和傾聽習慣培養,老師在學習生活中為幼兒樹立榜樣
教師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老師的影子。聽同事講過這樣一個案例:她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喜歡敲東西,幼兒用餐添飯的時候她會用大勺子敲著盆子叫到:“誰還要飯?誰還要飯?”這期間沒人發現有什么不對,期末了園長和她的配班老師去家訪,到了XX小朋友家正好趕上用餐時間,他們便在XX小朋友家用餐。添飯的時候,XX小朋友便學著老師的樣子用一個大勺子敲著盆子喊:“誰要飯?誰要飯?”這時兩位老師都羞紅了臉?!皩W為人師,行為示范?!蔽覀儜撛诠ぷ髦幸幏蹲约旱难孕?,為了幼兒的健康發展,也為了自己的教師身份。
三、如何推行落實調整措施
(一)積極構健安全、溫馨的健康心理環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觸?!币簿褪钦f,教師與幼兒心靈的溝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如果教師身體離幼兒很近,而心卻離得很遠,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幼兒得不到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就會逐漸失去對教師的信任,不安全感就會增加;如果諷刺、挖苦、嘲笑孩子,當眾損傷孩子的人格,會使孩子失去自尊;長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不會有自信心。老師要善于抓住每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強自信心,創設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
(二)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
常規教育是幫助幼兒從家庭順利邁入集體生活、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的重要途徑,但“小嘴巴閉閉好”“小手背背后”這樣的常規口令卻體現了對幼兒的極其不尊重?!毒V要》中也指出了: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放棄長者高高在上的身份,改變幼兒聽命于教師的現象。以一顆慈祥之心愛護幼兒,言語中多加“請”字,進行“蹲”式教育,解放幼兒的手腳,還給幼兒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真正地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