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德
都不愿吃虧
◎ 高德

有一個老師拿了一批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馬克杯來到教室,這些馬克杯的單價為四美元。當老師詢問在場的同學是否愿意花四美元來買這個杯子的時候,同學們大多表示對這個馬克杯沒有多大興趣,沒有幾個人愿意買。
接著,這個老師又拿著馬克杯來到另一間教室,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他一進門就先送給每一個同學一個這樣的杯子。過了一會兒,這個老師宣布,現在他愿意出六美元的價格把剛才發下去的杯子買回來,學生們可以選擇賣或者不賣,但是不存在討價還價的余地。他問有多少同學愿意把這個杯子賣回,沒想到大多數同學都不愿意把杯子以六美元的價格賣掉。
同樣一批馬克杯,第一個教室的學生們不愿意以四美元的價格買下,這說明他們覺得老師拿來的杯子的價值可能低于四美元。按照避害理論,就算得不到好處,也不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不想吃虧的心態決定了他們會拒絕老師的建議。
但是為什么在第二個教室,當價格增加到六美元時,又沒多少學生愿意賣出同樣的杯子呢?這種現象被稱為“賦予效應”,意思是說,一個人一旦擁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這時,學生心想:老師肯定不是那種容易吃虧上當的人,不劃算的話,他是不會拿出這么多錢買回去的!因此,第二個教室的學生也拒絕了老師的提議,他們會在下課后自己去兜售這些杯子,或者收藏起來,因為他們認定自己占了便宜。
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出于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買商品時往往出過低的價格,從而導致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出現偏差。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常常會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而且這種現象并不會隨著交易者交易經驗的增加而消除。
(摘自《洗腦術:怎樣有邏輯地說服別人》江蘇文藝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