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程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莫扎特雙鋼琴作品《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分析與樂譜版本對比*
錢 程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偉大的奧地利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一生杰作無數,與鍵盤相關的,就有27首鋼琴協奏曲,19首鋼琴奏鳴曲及大量的小品等,但專為雙鋼琴而作的,僅有三部:《D大調奏鳴曲》k.448、《柔板與賦格》和這首《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莫扎特留有一些雙鋼琴作品手稿片段,但都極其短小,且不完整,在此不算在內)。
三首本已不算多,更遺憾的是,在莫扎特僅有的三首雙鋼琴作品里,只有《D大調奏鳴曲》K.448是完全完整的——有完整手稿。而剩下的兩首的手稿均不完整,因此無克歇爾編號,被算為遺作。這首《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約作于1781年,莫扎特辭世后,手稿只發現有小廣板部分和快板的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均遺失,而且,快板呈示部中的部分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缺失的呈示部片段、發展部與再現部由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史學家、鋼琴家阿貝·馬克西米連·施塔德勒(Abbe.Maximilian.Stadler,1748-1833)修補完善而成。
關于莫扎特的雙鋼琴作品,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女音樂家,就是約瑟夫·芭芭拉·奧倫哈默(Josepha Barbara Auernhammer),這位當時有名氣的女鍵盤演奏家、作曲家是莫扎特的學生,與之關系親密,兩者在一些場合合作演奏了雙鋼琴,來自史料的記載(莫扎特書信):1781年11月23日,莫扎特與奧倫哈默舉辦了雙鋼琴音樂會,他們演奏了莫扎特的一首《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K.365),和《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莫扎特在音樂會次日(1781年11月24日)寫給其父親萊奧帕徳(Leopord Mozart)的信中提到:“昨天我在奧倫哈默家里演奏……我們演奏了雙鋼琴,其中的奏鳴曲是我專門創作的”。這首《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約作于1781年,相信也是此時期莫扎特為與奧倫哈默合作演出而作。
目前,這首作品在國內尚無人研究,但作為音樂神童莫扎特僅有的三首雙鋼琴作品之一,對其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與深入的研究相信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實際意義。
由于該曲有兩個樂譜版本:一個是由施塔德勒修補完成的版本,由德國騎熊人音樂出版社(Baerenreiter)出版;另一個是由德國亨勒音樂出版社(Henle)出版,由德國音樂學家、作曲家、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教授弗朗茨·貝耶爾(Franz.Beyer,1922-)重新修補完成的版本,故筆者將對這兩個版本的樂譜進行比較與分析。
此曲的結構圖表:
小廣板部分

段落 第一段1-8第三段20-35調性 降E大調第二段8-20
快板部分
施塔德勒版:

快板 降E大調 4/4拍 奏鳴曲式呈示部36-108發展部109-154再現部155-226曲式主部36-70主題36-52連接52-64小結尾64-70副部70-108主題70-78連接78-88結束主題89-102小結尾103-108第一部分109-127第二部分127-135第三部分136-147第四部分147-154主部155-189主題155-171連接171-183小結尾183-189副部189-226主題1 189-197連接197-209結束主題210-221小結尾222-226調性 降E大調 降B大調第一部分:G-降A-F-降b-降G-F-降G-F,第二部分:g-降B,第三部分:G-c-G-C-f-G-F-降b-降E-降A-降E,第四部分:降E-降B降E大調 降E大調
貝耶爾版:

快板 降E大調 4/4拍 奏鳴曲式呈示部36-108發展部109-160再現部160-232尾聲232-244曲式主部36-70主題36-52連接52-64小結尾64-70副部70-108主題70-78連接78-88結束主題89-102小結尾103-108第一部分109-126第二部分127-151第三部分152-160主部160-194主題155-176連接176-188小結尾183-194副部194-232主題1 194-202連接202-215結束主題215-227小結尾227-232第一部分232-240第二部分240-244調性 降E大調 降B大調第一部分:c小調第二部分:降A-降b-G第三部分:D-d-降E降E大調 降E大調 降E大調
樂譜版本對比:
兩個版本的小廣板、快板呈示部是完全相同的。快板中主部主題輕松活潑,充滿生機,副部主題柔和甜美,氣質高貴。發展部,兩個樂譜版本就完全不同了。
第一個版本施塔德勒版發展部(Baerenreiter)長48小節,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109-127小節)運用了呈示部結束時的音階動機:

這種發展部開始運用呈示部結尾動機的寫法,在許多莫扎特的作品中出現——如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576第一樂章。
發展部第二部分(127-135小節)引入了主部主題,并首次在小調上出現(g小調),使原本明快愉悅的主題憂郁傷感起來:

發展部第三部分(136-147小節)材料來自呈示部副部小結尾中的經過句:

發展部最后部分(147-154),主要材料來自發展部第一部分中的音階動機,但改變了其節奏型:

第二個版本貝耶爾版發展部(Henle)長51小節,比施塔德勒版長三小節,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109-126小節)建立在關系小調:c小調上,旋律的動機來自呈示部主部中的連接段:

第二部分(127-151小節)是副部主題材料,在下屬調(降A大調)和屬小調(降b小調)上出現:

第三部分(152-160小節),轉入降E大調七級導音上的D大調,d小調,音型為分解和弦。為走向主調再現做準備:

該曲的再現部,兩個版本的基本相同,不同有三處:
第一處,再現部主部小結尾,施塔德勒版與呈示部主部小結尾調性不同,為主調降E大調(183-187小節);而貝耶爾版此處與呈示部調性完全相同,結束在屬調降B大調。
第二處,再現部結束主題,施塔德勒版兩次主題都由第一鋼琴奏出(210-222小節),而貝耶爾版兩次旋律中的第二次則由第二鋼琴奏出。兩者的聲部安排不同。
第三處,全曲結尾,施塔德勒版無尾聲(Coda),直接結束全曲,而貝耶爾版則有一段14小節的尾聲。
綜上所述,兩個版本的區別顯著,主觀而言,筆者更喜歡施塔德勒版發展部和貝耶爾版的尾聲,或許在未來的實際演奏中,將兩個版本適當結合起來,值得一試。
有趣的是,《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與上文提到的1781年11月23日音樂會上演奏的《雙鋼琴協奏曲》K.365有著極其微妙且緊密的聯系。《雙鋼琴協奏曲》K.365,是莫扎特為兩架鋼琴與樂隊而作(先后被不同作曲家改編為雙鋼琴與木管、三鋼琴甚至獨奏版本),大約作于1779年,也稱《第十鋼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與《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中的快板,相似之處不可謂不多:同為為雙鋼琴而作,同為降E大調,同為4/4拍,同為快板,同為奏鳴曲式……甚至主題與材料,都甚為相似。
《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 主部主題:

《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快板部分主部主題:

相同動機有兩個:a動機,分解和弦(主和弦第二轉位)下行;b動機,四度級進上下行。
《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 主部第二主題:

《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快板部分副部主題片段:

可以看出,兩首作品的主題驚人的相似,雖然莫扎特在創作《小廣板與快板》時是否故意使用了協奏曲中的主題材料現在不得而知,但兩者之間材料的一致性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通過對莫扎特《降E大調小廣板與快板》的分析、版本對比與材料比較,筆者希望讀者對這首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這首在國內尚不為人所知的作品能夠引起演奏者更多的興趣。■
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雙鋼琴演奏與教學研究》研究成果(XK2015Y03)
錢程(1984-),江蘇南京人,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