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鵬
6月10日,中科院院士朱清時開講《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稱修煉真氣讓他獲得極大的快樂。此前,該講座的海報在網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嘩然。
朱清時院士在講座中表示,自己已練習《達摩禪經》十余年,從修煉真氣中產生“極大的快樂”。他還試圖“用現代的科學語言”解釋真氣。
筆者練過氣功,覺得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氣功比較好,也可以用科學方法去研究禪定狀態下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從心理學上來說,參禪是保持一種似悟非悟的沉定態。這個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里可以找到一個解釋,就是人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一個問題來了后,大腦需要調動相關的神經、肌肉去進入非顯性思考的狀態。因為過去心理學不發達,以為思考過程中心身的諧振是探索到了思考的真諦,這實際上是墜入了一個誤區:在尋找答案的時候由對問題的探究本身,進入了對問題探究過程中身心狀態的追求,并以為獲得了接近于尋找到答案的愉悅。
參禪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純粹理性的邏輯,把佛性這些都當成客觀的對象去考慮,給出定義,然后用符號代表它,做簡單的推理,把佛教術語翻譯成通用語言。比如色是客觀的外在,相是抽象的概念范疇,空代表虛無。破除對神通和宗教的迷信與仰望后,進入純粹理性世界,禪機里抖機靈的話頭就不算什么了,就進入了哲學上概念、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的路徑。
不過,筆者想說,人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畢竟有限,人的知識亦有局限性。如果不持續地學習,了解更多的科學和哲學知識,僅靠自己參禪打坐、潛心琢磨,恐怕就會有陷入歧途的風險。人是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也不會存在“自性圓滿靈明”,一剎那的頓悟只是某一時刻認識的合集。頓悟了又如何?頓悟只是當時所了解的知識和道理的融會貫通,不懂的知識和道理還是不懂。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頓悟也是一種“妄”,自以為“通透靈明圓滿”了,實際上還是存在著很多未知。頓悟往往不是知識上的,而是邏輯上的,更類似于建立了一個比較能夠自圓其說、自洽的邏輯體系。
對于練氣功,筆者覺得老年人練練還可以,因為練氣功追求一種和諧寧靜的狀態,有利于人的心性培養。但是這種向內的追求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對青年人來說,只有向外追求,以入世之心,經歷千辛萬苦、痛快淋漓、愛恨情仇、世事人生,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也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諦。青年人遁世練氣功而不能為社會做任何事,對于社會和家庭的意義何在?不管成就大小,青年人應“建功立業”,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才不枉世上走一遭。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不建議青年人練氣功。▲
(作者是北京匯真網絡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