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黃綺 上海市政協常委
※背景與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已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至今已經10個月了。根據市公安部門信息,110接報的家暴的數量約在2700人次,法院收到人身保護令申請的已經有百余人次,應該說家暴現象并非偶然。但是,有個現象特別值得引起重視和研究。經過分析發現,所有這些個案中,沒有看到一例是受害人以外的人或機構代為報案或提出申請的,都是由受害人本人提出的。然而,從媒體上我們卻多次聽到和看到有老人和孩子被家暴的事例爆出,可見并非老人和孩子沒有被家暴,僅僅是沒有被發現而已。
我國“反家暴法”已經明確制定了遭受家暴的代為報告制度。諸如,第十三條規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有關單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訴、反映或者求助后,應當給予幫助、處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也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四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目前看來,代為報告制度的規定并未被落實,現實中沒有出現代為報告的先例。相反,我們發現有些孩子被家長打傷后,醫院會爆料給媒體,卻不會想到打110向公安部門報案。
※成因分析※
1. 家暴行為因為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所以具有相當大的隱蔽性,一般不為外人知曉。特別當被家暴的是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老人與孩子的時候,這些被害人自我保護能力的欠缺更導致被家暴的情形外人無法了解。
2. 盡管“反家暴法”第十四條已經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村)委等有發現和報告的義務,但實施不到一年的“反家暴法”的廣泛知曉度還是比較欠缺的,尤其具體到發現報告的義務方面。
3. 長期以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錯誤教育觀念,被許多人深刻烙印在頭腦中,認為對孩子的嚴厲教育方法中,動手打和動口罵是正常的,從沒有想到是觸犯了法律底線的行為。
4. 社會上還是有相當數量的人會認為家庭成員間的打罵行為屬于家務事,是家庭內部隱私,外人不應干涉,等等。錯誤的舊觀念讓被打的人會羞于對外人說,了解情況的外人會認為自己不該管閑事。
※對策與建議※
1. 醫療機構、幼兒園及學校應該成為報告義務的主要主體。盡管“反家暴法”第十四條規定承擔家暴報告義務的單位除了醫療機構、幼兒園及學校外,還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等等,但醫療機構、幼兒園及學校往往會更早及更有機會發現家暴行為的存在,而且這些單位的發現機制,針對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老人和孩子被家暴時,無疑是更有幫助價值和意義的。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都能夠直接接觸到家暴的被害人,可以通過詢問情況和查看傷情,了解經過和做出判斷。
2. 加強“反家暴法”的宣傳和學習以提升發現、報告的意識。“反家暴法”明確,有報案義務的機構和單位應該加強組織學習,明確對工作中發現家暴的報案責任,尤其是學校、幼兒園及醫療機構,往往最容易發現家暴的存在,更應該組織員工學習“反家暴法”,了解在發現家暴現象時應該如何處理。建議有報告義務的單位明確一個部門,由這個部門負責向公安機關報案。其實,所謂的報案也就是打個110電話就可以完成報案,所以關鍵不是報案難,而是要加強培養發現家暴現象后的報案意識。
3. 建議立法進一步明確不盡報告義務的法律責任。“反家暴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向公安機關報案,造成嚴重后果的,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本單位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這條規定貌似有法律責任的規定,但其實是無法實施的。首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不明確,是單位法定代表人?還是具體負責報案事宜的負責人?其次,“依法給予處分”依的是什么法呢?對家暴的報告義務也是在“反家暴法”中第一次出現的,那么給予處分所依據的法條之前從沒有做出規定,又如何能夠“依法給予處分”呢?顯然,這樣的法律責任等于沒有規定,是虛空且不可執行的規定。為此,建議上海訂立反家暴條例,其中對相關責任加以明確。第三,法條中“造成嚴重后果的”該如何認定不明確,顯然不會是家暴的嚴重后果,而是沒有盡到報告義務的嚴重后果,而這很難界定,哪些后果會是因為沒有報告而造成的都難以想象。發現后的報告義務其實是一種對被害人的保護,對沒有自我保護能力而被家暴的人,發現后就應該報告,不報告就應該要承擔責任,而不應該以是否因為不報告而“造成嚴重后果的”這樣的標準來進行考量,這將會更有利于對家暴報告制度的推進落實。
4. 建議對履行了報告義務的單位給予鼓勵。在目前家暴發現報告義務意識不強的時候,應該對發現報告的單位進行表揚和鼓勵,宣傳那些因為他們的報告而使得家暴的施暴人受到處罰的案例,有利于對報告人和報告單位的做法給予肯定,讓社會都知曉報告義務的存在以及該如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