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波
很喜歡看人家設計的書架和書房,似乎看著看著,就能擁有并親身使用一般。不太喜歡全開放的書架或書房,因為我們空氣中的灰塵很豐滿,用不了多久,上面就會積滿白白一層,打掃書架還算方便,抖落每本書上的塵,可就煩了。所以,全開放的書架或書房,設計得再經典、再有型,都會覺得很遺憾,不實用,不接近我們的生活。
書架應該有門,但這門不能全是木頭,不然成了大衣柜,里面裝著啥都不知道,不利于查找翻閱,而且顯得呆板;也不能全是玻璃,取書放書應該是件輕松隨意的事兒,一整塊玻璃裝上面,讓人總是揣著一份小心翼翼,而且冷冰冰地,顯硬。因此,最好是帶著木框的玻璃門,方便,耐用。
喜歡歸喜歡,說歸說,能真正擁有自己滿意的書架和書房,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自己說了那么多要求、喜好,更多的也是過過嘴癮。但即便如此,看書的人,還是會用不同的方式,給自己的書安一個家。翻閱魏小河的《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就看到有那么一群人,擁有著自己或十分滿意、或還過得去、或臨時拼湊的書架書房,并拍了照片,與人分享。當看到有人用舊冰箱當書架、想看書了就在邊上席地而坐時,我忍不住笑了出來,發自內心覺得那么可愛。想對這位朋友說:還是你會生活。
別具個性的書架書房的展示,是《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開篇的一部分內容,全書還有另外三部分,分別是一些讀書隨筆、一些獨立書店的介紹、一些書單。都和書有關,用作者自己的話講:這是一本關于書的書,這是一本讀者寫給讀者的書。
雖然全書分了四個部分,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占主要篇幅的那些讀書隨筆。根據所讀書的類型,隨筆分為六個章節:“不要和書談戀愛”“且把記憶煮作粥”“突然瞎了怎么辦”“有些好書,會是作者比書好”“一顆一顆發光的恒星”“讓我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美的贊許”。看標題顯得模糊、花哨,其實,不妨這樣對應起來:和書有關的書、帶有歷史感的書、講述冷峻現實的書、喜歡的作者的書、喜歡的短篇小說書、風格清新的書。林林總總,推薦了50余本書。看得出來,作者喜歡閱讀,還讀得不少。
看這些讀書隨筆,蠻有意思。可能是自己平時有閱讀習慣的緣故,對他人的讀書心得,總有興趣去了解一下,看看人家都讀了些什么書。這就像是有位同道中人坐在自己對面打開了話匣子,不聽一聽似乎有點對不住自己。而且不僅如此,對面的家伙還是個年輕人,不玩高深理論的一套,除了談談書本身,還講講自己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歷,講得不枯燥,娓娓道來,不時讓人產生共鳴。不得不說,與這位同道中人,聊得還挺投機、挺享受。
讀《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之前,就知道魏小河,還關注了他的公眾號“不止讀書”。但那么細致認真讀他的文字,這是第一次,沒想到就收獲了“聊得還挺投機、挺享受”的體驗。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做一名好的讀者、特別是希望與他人分享閱讀心得的讀者,并非那么簡單。
作者的文字不徐不疾,鮮有時下很多年輕人書寫中都會自帶的浮躁感,但又深深烙著甩不脫的時代印記。在談及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時,他是如此表達自己對散文的喜愛的:“每次看到這兩篇文章,都會感到散文最美妙之處,它不似小說重造時空,不似詩歌直接飛入云端,它是赫敏手中的那塊懷表,經由時間針腳的來來回回,模糊現在和過去,未來和如今,把我們帶入如夢之境,而夢里我們知道,有一條潮濕的小路,可以回去。”在談及短篇小說時,他又是這般描述自己的感受的:“毫無疑問,短篇小說更適合這個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不是因為篇幅短小,而是因為在短篇小說中我們會遇到更多瑣碎的、在大長篇中不被注意和處理的主題,并且這些主題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做書名,挺有力量,但總覺得“抵抗”這個詞硬了一些,有著強烈的沖突感。也許,作者就是想強調閱讀的意義所在吧。
關于閱讀,個人覺得它就是一種消磨時間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有些人喜歡逛街,有些人喜歡打牌,有些人喜歡看電視,有些人喜歡玩游戲,而有些人則喜歡讀書,大家的區別,僅僅是喜好不同,但都生活著,享受著。同時,個人覺得閱讀確實也有著許多難以被復制和被取代的、可以令人心馳神往的好處:會讓人學到各類知識、體會到許多不同的經歷,會讓人學著安靜地面對自己、更多地思考,會讓人內心充實、腹有詩書氣自華。正如作者自問的,“沒有閱讀,我要從哪里去獲取那么多迷人的想象和精彩絕倫的思考,去了解世界之大以及我之渺小?”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對讀書隨筆所介紹的書產生了興趣,比如李娟的《冬牧場》,還比如奧康納的《好人難尋》。當讀到李娟的書的那一刻,我深深贊同作者所說的,“如果沒有好奇心,生命將毫無樂趣。這種好奇不一定非要是對遠方的向往,更重要的是發現美的能力。當生命在你腳下綻放,請記得低頭”。
好了,不多說了,低頭看《冬牧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