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
最近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好看,完美。用一句咱們這邊的習慣用語概括此片,不妨戲稱為“主旋律電影”——就是主要元素均為正能量的、正面意義的、勵志的、英雄主義的。該片的主角父女形象絕對光輝,他們百折不撓,全力拼搏,為國爭光,可歌可泣,尤其是當奪冠后國旗升起國歌奏響時,印度人虔誠的舉止和神情,完完全全是“愛國主義的召喚”。就像美國“主旋律電影”《血戰鋼鋸嶺》的鏡頭一樣,主人公從懸崖上被躺著吊下來時,那個煽情的音樂……
競技題材特別適宜勵志,拍得好,無疑能夠成為上乘的“主旋律電影”。《紐約時報》這樣稱贊《摔跤吧!爸爸》,說它是“鼓舞人心的電影,喜劇效果佳,勵志且感人”。你看這“鼓舞”“勵志”“感人”,正是典型的主旋律特色。
也有人說這是套路電影,但套路也是路,而且往往還可能是主路。從絕對意義上而言,任何電影都可以歸之于某種類型,類型就會有套路。但是如何在套路中玩出無窮的花樣,這就考驗藝術功力了。《摔跤吧!爸爸》能夠玩到廣受歡迎和備受稱贊的程度,說明它把套路玩得非常純熟和富有創意。此片在國外知名電影網站中,IMDB評分達到8.8分、爛番茄收獲96%的新鮮度,在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該片創下了展映場次90秒全部被搶購售罄的驚人紀錄。主演阿米爾·汗更是二度來華宣傳,開啟了全國多城路演活動,所到之處受到了中國影迷的熱情歡迎。
當然,我在這兒不斷使用“主旋律”這個詞,只是便于說事而已。對于印度的影人來說,他們并不持有這樣的執念。他們是被真實生活中的人物所感動,然后按照故事片的規律,設計情節、塑造人物、調度電影語言……出乎意料的是,在這部電影中,并沒有常見的“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的冗長橋段,而是異常巧妙地用“印度電影必配插曲”融入情節之中,非常貼切地交待了故事細節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一切恰到好處。
尤可稱贊的是,影片一方面用“奪冠的期待”為主線吊足觀眾胃口,另一方面又用極具民族和民俗特色的細節展露了編導的思想銳角,其在情節中生長出的對男尊女卑的批判,對官僚主義的批判,對體育體制的批評,點到為止卻極有力度,毫無說教之感,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思想含量,使得影片既令人感動,又引發思索。
在娛樂性和思想性的結合上,印度電影堪可榜樣。此前阿米爾·汗的另一部著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也是如此,其幽默感和娛樂性更甚《摔跤吧!爸爸》,但它巧妙而辛辣地調侃了印度教育體系的僵硬刻板。《摔跤吧!爸爸》中,則是用“直抒胸臆法”點明主題——當吉塔向英聯邦運動會冠軍發起挑戰時,父親鼓勵她:“你的對手不僅是那個澳大利亞選手,還有那些歧視女性的人!”彼時彼刻,聽上去一點不違和,而是覺得恰到好處,他不僅是為了激發女兒的斗志,也是在為印度女性吶喊。于是這塊金牌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它改變的不僅是一個女孩的命運,也讓無數遭受性別歧視的印度女孩看到希望。
一部“印度主旋律電影”能夠感動到全球無數觀眾,說明凡是彰顯“樂觀向上、百折不撓、英雄主義”等積極元素的藝術作品,不分地域民族國界,具有普適的“打動性”。只要我們立足生活,遵循藝術規律,不囿于簡單的意識形態思維,也一定能夠創作出夠水準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