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嘯
判斷一樣東西有用無用,必須考慮需求的層次。對于尚在為生存而掙扎的人而言,美當然是無用的,沒有什么比能吃能穿更有用的了。而對早已脫貧的人來說,美有大用,欣賞美,創造美,這樣的人生才有意思。
凡事都要問“有什么用”,其實不獨中國為然。古希臘時,有人向歐幾里得學幾何,就問“有什么用”,歐幾里得轉身就告訴仆人:“給他幾個銅板,讓他走!”直至19世紀,西方的大多數人仍在困惑美到底有什么用,法國詩人戈蒂耶作出了一個決絕的回答:凡是美的都是無用的。只有無用的才是美的。凡是有用的都是丑的,因為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丑的。寧要玫瑰花不要土豆,寧要郁金香不要白菜,寧要拉斐爾的畫而不在乎做法國公民。
只是在中國,實用主義的傳統似乎更為牢固。直到現在,很多人貶斥一樣東西無用,說的還是“這又不能吃不能穿”。殊不知,現在很多“不能吃不能穿”的東西反而最貴。一串翡翠項鏈要賣7000萬元,一幅梵高或畢加索的名畫要上億美元,一次太空旅行也要2000萬美元。我曾在商店見過7000萬元的翡翠項鏈,當時想的是:這么貴,肯定沒人要。沒想到過了幾天再去看,它竟然已售出。又想:為什么要花7000萬元買一串項鏈呢?買幾套房子不更好嗎?想了好幾天,終于想明白了:7000萬元的房子不能戴在身上,而項鏈可以;買主的房子已多得住不完了,再買房子已經意義不大,再說,北京的房子還限購呢,呵呵。
想通了項鏈問題,我好像豁然開朗了。判斷一樣東西有用無用,必須考慮需求的層次。對于尚在為生存而掙扎的人而言,美當然是無用的,沒有什么比能吃能穿更有用的了。而對早已脫貧的人來說,美有大用,欣賞美,創造美,這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只是現在的土豪,往往對美視而不見,他們需求的層次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
欄目主持人: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