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剛+王翠敏
【摘要】目的 探討熱毒濕盛型糖尿病足壞疽的相關指標水平。方法 將30例熱毒濕盛型糖尿病壞疽與30例患糖尿病而無并發癥的患者進行對比,檢測血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血清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P)、降鈣素原(PCT)的指標水平。結果 糖尿病足壞疽明顯高于患糖尿病而無并發癥的患者血WBC+N、CRP、ESP,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PCT均為正常,且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糖尿病足壞疽;熱毒濕盛;炎性因子;血沉;降鈣素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1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30例糖尿病壞疽患者證屬熱毒濕盛型(參考中醫分型標準參照第7版《中醫外科學》教材[2]),年齡48~83歲,平均(72.60±9.80)歲。男18例,女12例。糖尿病病程0.5~42年,平均(15.11±12.33)年。此次壞疽5天~2年,平均(96.24±100.32)天。
30例患糖尿病[3]而無并發癥的患者,年齡45~80歲,平均(70.23±11.09)歲。男16例,女14例。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4.53±2.65)年。兩組資料相比,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血WBC+中性粒細胞: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管保存,充分搖勻,放于24~25℃室溫下,2 h內進行檢測。選用XS-10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提供配套試劑。
血清CRP:清晨空腹血后分離血清,-20℃保存備用,免疫比濁法將標準品稀釋成不同的濃度,5點定標,5分鐘后透射比濁。儀器日立7170型自動生化分析儀,BeckmanArry360特定蛋白檢測系統,試劑盒由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號為M20700527。
血沉:抽取病人靜脈血2 mL,注入3.8%的枸櫞酸鈉液中充分混勻(室溫22~27℃、3 h內完成),魏氏血沉管吸血到0刻度,直立與血沉架上1 h,觀察紅細胞下降的毫米數,即為紅細胞沉降率。
PCT降鈣素原:取靜脈血液2 mL,分別放入標準品、質控品、標本各等分,加熒光素標記抗體,混勻,37℃水浴15 min,加磁分離,重復2次洗滌過程。PCT濃度與相對光強度(RLU)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儀器自動計算結果。試劑盒來自深圳新產業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批號:F68100801188)。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糖尿病足壞疽明顯高于患糖尿病而無并發癥的患者血WBC+N、CRP、ESP,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PCT均為正常,且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3 討 論
糖尿病足(DF)的發病機理是動脈血管阻塞、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感染因素。糖尿病患者機體的免疫力低下,白細胞游走性和吞噬能力降低,容易受到感染難以控制。長時間擠壓、胼胝、修趾甲、足癬、外傷破口均會導致細菌乘虛而入。本研究通過觀察血WBC+N、CRP、ESP、PCT等指標的水平變化,有望闡明“熱毒濕盛”型脫疽物質基礎。相關報道稱“熱毒”與炎性因子水平有關。白細胞(WBC)存在于血液、淋巴及其以外的組織,主要作用是吞噬細菌、防御疾病。當體內侵入病菌時,白細胞通過變形穿過細胞壁,聚集到病原菌所在部位,而后包圍、吞噬病原菌。同樣的,中性粒細胞是具有趨化、吞噬、殺菌作用的一類溶酶體顆粒,隸屬于白細胞,WBC可看作是人體重要的防御功能。超敏C反應蛋白(CRP)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者組織損傷等炎癥介質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作用是識別外來物質,激活補體系統;增強吞噬細胞吞噬作用;與血小板激活因子(RAF)結合,降低炎癥反應;與染色體結合,消除壞死組織里的細胞DNA。紅細胞沉降率(ESP)作為紅細胞間聚集性的指標,是非特異性指標,作為其他疾病和檢查指標的參考。我們研究的結果表示DF的血WBC+N比患糖尿病而無并發癥的患者要高,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許多非炎癥因素也可引起白細胞升高,CRP不受發熱、血沉加快和白細胞增加等因素的影響,故測定CRP對于判斷組織炎癥和壞死更有意義。降鈣素原(PCT)是一種蛋白質,指標升高預示著嚴重真菌、細菌、真菌感染及膿毒血癥和臟器功能衰竭。兩組患者的PCT指標并未升高,而且沒有統計學差異,筆者認為“熱毒濕盛”型的糖尿病足患者雖有局部感染,因病程較短,尚未侵及到全身。重要的是,中醫藥在抗炎方面有一定的獨特性,值得廣大醫學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94-295.
[2]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17年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2012,5,542.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