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媛
摘要:初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本文對合作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合作探究式教學初中數學教學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合作探究式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處在被動狀態的不足,打破了以往要求的局限,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教育方式的革新.
一、目標導向,鼓勵學生課前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做課前預習,往往都是概念或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初中學生對于文字的敘述還不能較好地理解.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提高課堂效率.合作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應對學生起到導向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知識點在哪里,等等.例如,在講“統計調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或是布置給學生一個問卷做調查.如,調查同學們愛看的電視節目,或是家人喜歡的電視節目類型.填寫完畢后進行數據統計,并提高問題:從統計數據上看,你能知道全班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嗎?在課堂上,可用幾分鐘讓學生發表意見,之后慢慢引導至課本的深入學習.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探究,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合作探究是基于教師與學生共同互動,進行學習探究,以教材為基礎,又要高于教材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建新型學習課堂,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目標等,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隨機事件”時,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小情境,可將5個黑球和5個白球裝入不透明的袋子中,這些球形狀、大小、質地等都相同.然后請出3個學生進行抽取.在抽取之前,可以讓學生思考:他們可能抽到什么球?抽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樣嗎?教師可以采用PPT的教學方式,將生活中出現的隨機事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加了解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分組合作,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進步
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小組學習,能避免教師進行“滿堂問”,促進學生合作學習,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探究出更多的解決辦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一次函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分好學習小組,提出與生活相關的一次函數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如,小明打算租用一輛汽車,有兩種租用方式可供選擇,一種是沒有初始費用,但是每個小時要收取40元;另一種是有初始費用500元,每個小時收取20元.請問:小明選擇哪一種方式更合算.小組討論選擇最佳方式,每組選出1個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解答.這樣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在交流討論中進步.
四、共同探究,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
如今,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之一就是合作探究,不僅指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和教師之間也是共同合作探究的關系.從傳統教學方式向新型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定制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等問題.教學方式的轉變是為了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時,學生的基礎有較好的,當然也有較差的,可以按照成員的基礎進行分組,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基礎較差的學生雖然不能跟上其他學生的進度,但是在共同探究中可以激發他們獨立學習的熱情.對于一般式ax2+bx+c=0(a≠0)以及其他派生概念,通過問題的提出,可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從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很容易遷徙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探究式教學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方式,讓教師更注重“以人為本”,起到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學生學習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鵬玖.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5(02).
金信凱.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雜志,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