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奇++完偉楊++張夢婷
【摘要】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邊城》至今已走過了八十年的歷程,本文以《邊城》中的歸化與異化翻譯為切入點對三個英譯本中對于湘西特色民風民俗的再現進行對比分析,探討歸化與異化策略在民俗翻譯中的適用性。
【關鍵詞】《邊城》 民俗 英譯 歸化 異化
一、簡介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邊城》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且其中對于湘西當地民俗的描寫,也使其成為西方讀者接觸湘西民俗的窗口。由于《邊城》三個英譯本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譯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其選取的翻譯策略及呈現出的譯本也有所不同。
歸化與異化是美國理論家Lawrence Venuti 首創的用來描述兩種不同翻譯策略的術語。異化翻譯是指要打破目的語的常規,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精神。Venut認為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Schleiermarcher在其翻譯論中提出的“使讀者盡量靠近文本”的觀點被是異化翻譯的起源。歸化翻譯法旨在盡量將譯文本土化,而給目標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閱讀體驗。歸化翻譯不僅要求在文體上的自然流暢,更要求譯文和原文在觀念和特征上的協調。
二、原著及譯本介紹
《邊城》是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中的翹楚,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茶峒小鎮為背景,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展現了美好的自然環境及淳樸的人性。它是西方讀者接觸神秘的湘西文明,了解湘西特有民俗文化的窗口。
至今,《邊城》的英譯已經整整走過了80年的歷程。《邊城》的第一個英譯版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 是由項美麗與邵洵美合譯《天下月刊》1936年2卷1—4期連載;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英譯本The Frontier City由金隄和白英翻譯,并于1947年出版;1981年的第二個譯本是由戴乃迭(Gladys Yang)所翻譯的The Border Town;2009年的第三個譯本The Border Town由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翻譯。這三個英譯本選取的翻譯策略各不相同,對于原著中出現的民俗現象的處理也都不盡相同。
三、三個譯本中歸化異化翻譯的具體比較
1.對民俗及宗教意象的翻譯。《邊城》中大量出現的特色民俗及宗教意象。三個英譯本在進行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文化內涵與譯文流暢度進行取舍。
(1)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致,像個觀音樣子。
金緹、白英譯本:Old uncle,you know—Green Jade is very attractive.
戴乃迭、楊憲益譯本:Uncle,your Emeralds grown into a fine girl,a regular Guan Yin.*
(Note*:The Goddess of Mercy)
金介甫譯本:Elder uncle,your Cuicui has grown quite beautiful. She is a real Guan Yin.*
(Note*:Guan Yin was the goddess of mercy,a beauty in Buddhist iconography.)
觀音是湘西以及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宗教形象。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在這個宗教文化現象的翻譯上,三個譯本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金緹、白英譯本采取歸化手法刪除了“觀音”這個帶有宗教和文化含義的意象,直接用attractive表達原句中以觀音形象贊美翠翠容貌美麗的隱藏含義。這種方式較為靈活,可以避免由于宗教信仰抵觸而引起西方讀者的,但是這降低了譯本對于湘西文化的承載量。而后兩個版本都是典型的異化翻譯,在譯文中插入解釋性的材料。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利用腳注對“觀音”的宗教含義進行了簡明扼要地解釋,而金介甫在尾注部分對此進行了更加深入闡述,說明了觀音在湘西宗教中不僅是慈悲為懷的菩薩,更是美的象征,借此來贊美翠翠的美麗。這種翻譯方法不僅更加忠實于原文,更能使目的語讀者對于湘西苗族的宗教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2.對方言俗語的翻譯
(1)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不同。
金隄譯本:there is a road for carriages and there is a road for horses
戴乃迭、楊憲益版本:Castles and knights have different moves.
金介甫譯本:chariots have to move like chariots,and horsemen like horsemen,according to rules.
“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不同”說的是下棋的術語,在湘西借指男子求婚的不同方式。“車路”代指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上門提親,這種方式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長期盛行,而“馬路”代指以少數民族的求愛方式,男女青年自由取舍。金緹借鑒前人項美麗譯本將其誤認為是車走的路與馬走的路。而戴乃迭、楊憲益譯本與金介甫譯本都采取了異化的策略,雖然有利于域外讀者對于原文故事情節的理解,卻都未將“車路”與“馬路”的文化含義譯出,與當地民俗相差較大。
3.對其他民俗現象的翻譯
(1)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不能自己包粽子,又送了許多三角粽子。
金緹、白英譯本:And because he knew that the old ferryman was poor and could not afford the sweet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palm leaves which are eaten at all Dragon-boat festivals throughout China. Shun-shun gave them as many as they could hold.
戴乃迭、楊憲益譯本:Moreover,knowing that she and her grandfather lived in too humble a way to make zongzi* for the festival,he gave them a great bundle of pointed zongzi.
Note*: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palm leaves,often stuffed with sweetmeats,alway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金介甫譯本:And when he learned how hard up their household was—too poor to wrap their own zongzi dumplings for the festival—he gave them a big lot of the three-cornered treats.
Note*:Dumplings made of sticky rice,often filled with meat,eggs and vegetables,shaped like a pyramid and wrapped in palm leaves. They commemorate food that,according to legend,was thrown into the river in memory of Qu Yuan,the ancient virtuous and wronged minster who drowned himself in a river in Hunan and whose legend is honored on Duanwu,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原著中提及:“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作者在書中大篇幅地介紹了茶峒端午節的盛況。三本譯本對于粽子這種端午節的特色食物也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金緹譯本主要在于對原作的精神與感情的傳達。為了保證閱讀的流暢,因此該譯本在翻譯上多采取歸化手法。在粽子的翻譯上,金緹譯本也采取了直接在句中細譯的方法,將其譯作sweet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palm leaves 從而保證讀者在閱讀時不會被打斷,但這忽略了粽子作為端午節特有的傳統食物背后蘊含的文化含義,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外宣。而戴與金譯本在對粽子的翻譯上,都使用異化策略將“粽子”音譯,并通過加注的方式保留其文化內涵。戴乃迭、楊憲益譯本利用腳注對“粽子”本身進行了解釋,而金介甫則利用了尾注的方式,不僅描述了“粽子”這種食物本身,并解釋其用于悼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背景,更有利于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把握,也更貼合“粽子”本身的文化色彩。
四、結束語
通過對《邊城》三個英譯本的探究,可以得出翻譯中的歸化異化并無一定的孰優孰劣之分。在文學作品傳播的過程中,應當兼顧作品在目的語國家的接受度與該國文化的傳播。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當靈活變通,在盡量減少文化內涵損失的情況下保證譯文的自然流暢。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楊憲益,戴乃迭,譯.邊城[M].譯林出版社,2011.
[2]Shen Congwen.Border Town[M].Trs.J.C.Kinkley.Harper perennial,2005.
[3]陳麗娜.《邊城》金介甫譯本闡釋翻譯觀[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6):411104.
[4]張越,陸宣鳴.淺析《邊城》英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翻譯——以戴乃迭譯本為例[J].語言文字,410083.
[5]隆濤.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民俗英譯方法論[D].攀枝花學院.2015.
[6]鄧高峰.《邊城》英譯比較研究:湘西文化對外傳播的視角[D].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
作者簡介:夏思奇(1997.4-),女,漢族,湖南沅江人,本科在讀,英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