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良/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
怎么高效怎么調 農民增收最重要
吳沛良/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

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要求,把富民作為強烈的發展導向,富民的難點和重點在農村,著力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起來,這是今后五年江蘇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也是“三農”工作的發展導向、奮斗目標和行動指南。深入貫徹黨代會精神,要把農民增收作為工作的第一導向,切實把“創新” “富民”基因深深植入“三農”工作,加大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力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使廣大農民的“口袋”鼓起來,讓農民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強調,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主導產業提升、特色產業擴面、多元復合經營、產業融合發展。去年以來,糧食等部分農產品出現價低賣難問題,要站在農民增收角度,把農業效益作為追求目標,引導農民“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效益高種什么”,放開手腳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加快實現結構高效化。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提高經濟、高效作物比重,每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業50萬畝,推廣一批稻田綜合養殖、農牧結合高效種養、農田立體種植等復合經營模式,增加單位土地產出。
加快實現產品高端化。讓農民種出好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用好江蘇有限的耕地資源,發揮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區位優勢,堅持差別化競爭,緊盯國際國內農產品高端市場,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加大優質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開發力度,提高高端產品、品牌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加快實現市場國際化。加快出口示范基地建設,加大農產品境外促銷力度,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出口拳頭產品和重點產業。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推進一批重點農業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非洲等國家建立農產品基地和農業園區。加強農業對外交流合作,引進一批國際先進技術、尖端人才。
加快實現生產綠色化。讓綠色發展成為鮮明特色。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耕地質量提升、優化畜禽養殖布局等行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努力實現農業降成本、農產品提質量和農田減污染。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增加生態農產品有效供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越是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越是競爭力強、效益高的產業。省十三次黨代會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興起,新技術、新模式、新創意、新業態嫁接現代農業,正在推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各地要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種業是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江蘇稻麥常規品種的選育能力全國領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種業水平還較低,缺乏種業航母,蔬菜園藝等產業外來品種的比重還較高,不僅主動權在別人手上,而且增加了農民高價購種的投入成本。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種業發展,深入推進種業體制改革,建立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增強品種創新能力,推進縣域品種布局精準化,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高水平推進江蘇省南繁基地建設,為科研育種和南繁南鑒提供平臺。
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是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最活躍、最有潛力的要素。推動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為農信息服務體系和農業智能決策體系,著力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示范創新高地、農業電商云集高地和新農民創業創新高地,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效率、市場營銷效率和為農服務效率。
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把文化元素、歷史元素、設計元素融入農業,充分挖掘江蘇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優勢,挖掘培育農業歷史經典產業以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發一批創意農業產品,培育省級“十佳創意主題農園”。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把田園風光與農耕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堅持景區型、農園型、城郊型、文化型多元發展,打造推介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產品,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培育發展一批休閑觀光農業集聚村,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集聚發展,構建點線面結合的休閑觀光農業格局。
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集聚資源、集中力量,突出一批重點工作抓手,在已有載體基礎上,打造一批新的發展載體,真正把目標變為行動、理想變為現實。啟動“蘇牌”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制定農產品品牌創建意見,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以質量塑品牌。開展最受消費者喜愛品牌、最具影響力品牌等評選推介活動,發揮各類展會平臺作用,推動創建區域公共品牌、農產品大品牌,對品牌創建給予鼓勵扶持,以品牌引領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
啟動農業結構調整清單推介。加強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服務,明確產業調整的重點和方向。組織制定農業結構調整產業清單、專家團隊清單、技術推廣清單、項目支持清單,既為各地開展結構調整提供導向,也為結構調整提供有效保障。
啟動農業結構調整三項示范創建。加強分類指導、典型引導,在全省創建一批農業結構調整示范縣、農業特色鄉鎮、“一村一品一店”典型,符合條件的授牌扶持和項目支持,打造一批農業結構調整樣板,示范帶動、引領發展。
啟動農業對外合作“兩區”建設。加快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步伐,發揮部分企業在印尼、烏茲別克斯坦、坦桑尼亞等國家已有基礎,引導企業、科研院所等抱團出海,建設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在有條件的市、縣規劃建設一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不斷提升全省開放型農業發展水平。□

贛榆雅仕農場根據市場調整產品,取得明顯成效。 松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