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敏 歐文豪 林映曼 鄧廣華 陳 海 唐 嬌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75)
?
·規劃·建筑·
嶺南水鄉文化的繼承發展策略研究★
李麗敏 歐文豪 林映曼 鄧廣華 陳 海 唐 嬌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75)
針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嶺南水鄉文化繼承與發展問題,對順德青田村水鄉文化、公共空間、村落物質空間進行分析,并以傳統嶺南水鄉文化作為基線,提出了嶺南水鄉文化的傳承戰略,以避免過度開發引起鄉村特色喪失現象的發生。
嶺南水鄉,河道景觀,民俗文化
如今,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中國鄉村發展正面臨多重挑戰,而長期限制于城鄉二元體制等“城市化”框架下的鄉村正面臨日漸瓦解。珠三角洲地區作為中國經濟、城市化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是極具嶺南特色的水鄉村落聚集地,也正在閃電般大面積地喪失,實現傳統嶺南水鄉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刻不容緩,因此應該給予應有的重視與保護,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平衡兩者的關系,避免因過度開發而使水鄉村落喪失特色,導致千村一面[1]。
1.1 青田村村落概況
青田村,又名“新樓”,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龍潭村青田組,是嶺南水鄉的一個傳統村落。現今占地面積約為800畝,其中魚塘農業面積720畝,村民居住面積約78畝,村落主體建筑采用坐北朝南的布置,遵循著《園冶》中“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的傳統規則。雖村內民風淳樸,但青田村的村況也正反映了中國大部分農村的現象:文化斷裂、空心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問題。
1.2 村落空間形態與嶺南建筑特色
青田村整體聚落形態始于“中介巷”,以中介巷為中心向東、西方向平行分布九條巷,并被河道環繞且劃分新舊村。傳經家塾、青藜書舍,關帝廟、炮樓和蠶房是青田村保存較好的公共建筑[2]。古村大部分舊民宅中度破壞,荒廢程度較高,舊村內居住人口較少,只有少數老人與小孩,空心村情況較為嚴重。
青藜書舍和傳經家塾兩間學堂歷代屬授課之地,現今也被荒廢,只有迎送財神的時節才被使用作為供奉財神爺開放,平常不對外開放。關帝廟:作為劉氏親族的青田村信奉關帝出于劉備與關羽是兄弟關系,另傳說關帝是文、武、財、忠、義雙全的神仙。可見,關帝廟在當地村民使用情況較多。
1.3 鄉村生活模式與民俗文化
1)公共空間。
嶺南水鄉的村落具有獨特的形態和特征,在城市化影響下,公共空間匱乏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村民對公共空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傳統的公共空間中又喪失了其功能特色、維護管理和設施較為陳舊,導致荒廢[3]。村民主要活動的地點為西邊村口榕樹下空間以及東邊小賣部前空間,空間聚集人口常以老人為主,休閑娛樂活動常以玩撲克牌為主(當地稱“打烏龜”),娛樂活動模式較為單一。據村內劉氏村民的闡述:村內唯一的運動場地為籃球場,以前用于跳廣場舞,現已荒廢。作為老齡化嚴重的村落,單純憑借以大涌外圍散步的鍛煉方式,顯然村民公共空間的需求是不滿足的。
2)民俗文化見表1。
表1 青田村民俗文化
a.信仰。青田村作為順德水鄉的典型代表之一,青田村民的生活與水體密不可分。青田村每逢農歷五月初八龍母誕,舉行祭祀龍母系列活動表達對龍母的敬佩與愛戴之情。在龍母誕舉辦前幾天,村委會組織村民一起“起船”。村民要下河把淤泥挖走,把船清洗干凈,再把船抬到岸上,小孩子和婦女會到船上玩耍,象征著美好的寓意。此外,青田村供奉土地神、門神、財神、福祿壽神。村民尾隨時代的發展,多樣化的信仰,“拜金主義”的色彩也愈加濃厚。
b.字輩。青田村也有屬于世代流傳的字輩以及族譜,字輩分為前十一字派:“昌、希、賢、體、仁、行、義、寶、大、聲、宏”和新十一個字派:“啟、后、承、先、漢、顯、宗、廣、發、源、遠”。字派傳男不傳女,每隔五年輪換下一個字輩,以表達“子孫昌盛,富貴榮華”的延續,也顯示了重男輕女的不平等色彩(見圖1)。
c.傳統手工藝。“砌芝麻亭”習俗約失傳100年。在農歷的七月,村民把收集好的晨露加上芝麻與豆粉一起煮待干后,把制好材料注入模型內于數天后取出模型,成形產品展示在正南面街道,展品只展不對外銷售,僅借此顯示自己手工藝的高超技巧。而以“芝麻亭”命名的傳統手工藝,也會制作靜物、人物等別樣的模型,體現了當地村民的多樣化創造性。
1.4 桑基魚塘模式下村落經濟
順德自宋代以來大規模筑堤,基塘農業。明代以種植果樹和蠶桑業,隨后大面積出現桑基魚塘模式。在順德經濟影響下,青田村也以“蔗基—果基—塘基”的經濟模式為主,魚塘每三年投標一次(村內自行組織投標)。現今,青田村仍以魚塘作為主要的經濟模式,但是單一的基塘經濟模式不能滿足村內經濟來源。
1.5 村落人口結構及生態環境破壞
民國時期青田村人口從常駐約2 000人到20世紀中葉時期呈遞減趨勢(見圖2),現青田村常住人口為760人。人口的急劇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都導致了水體污染越來越嚴重。現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河道且河道水流不動,轉角處垃圾及水葫蘆集中堆積,死水導致河內死魚和綠藻泛濫。
2.1 水鄉歷史文化
針對整體的水鄉歷史文化發展策略,提出“根管治療方法”。從青田村的水鄉歷史文化著手,發展、保護鄉村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提升嶺南水鄉的特色的重要因素。從而慢慢鏈接社會整體,發掘屬于自己的特色策略。
1)物質文化。針對物質文化的發展,提出以點、線、面的方法,對其整體物質文化進行有效保護、修繕、改造,達到帶動青田村文化、經濟以及政策的惠及的效果。以順德青田村作為一個嶺南水鄉發展的示范點的同心圓,以點輻射周邊村落,帶動周邊村落的氛圍,讓凝固的藝術通過發展,彰顯在地的水鄉韻味。
2)非物質文化。對發展非物質文化,提出“有氧保護”方法。民俗文化的傳承需要被激活,而讓文化動起來,則需要人的行動和參與。鄉村文化不是凍結的,鄉村文化有潛在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需要在引導下,發掘傳承。針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可結合個人力量以及社會傳媒力量。
2.2 生態整治
生態保護是可持續性發展的首要任務,針對青田村整體水系進行規劃與保護,提出重點針對優化三大水體:魚塘、荷塘、大涌河道進行生態的修復以及駁岸的設計。結合青田村本土的蔬果,以村民作為主導,對自家農產品進行包裝等開展特色農家樂,增加其趣味性及參與性。
2.3 經濟另辟蹊徑
傳統的嶺南水鄉經濟,以桑基魚塘模式為主,單一的桑基魚塘模式進入經濟泡沫期,發展文化農業、生態農業、電子農業等個性化農業,達到青田村水鄉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3.1 村民整體水鄉文化意識
提高傳統嶺南水鄉文化意識,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園,讓村民逐漸增強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村民對文化的信心,捍衛自己的精神家園,建議成立當地村民委員會管理處。中國臺灣的社區營造手法在鄉建改造中注重“村民參與”且經驗成熟,鄉建改造者通過在地的地毯式“溝通”,引導村民參與,解決了性別的歧視等不平等的傳統惡習問題,達到傳承青田地域文化的效果[4]。
3.2 可持續發展水鄉文化途徑
在尊重嶺南水鄉文化的背景下,提出保護嶺南水鄉文化,關鍵在于文化需要“有氧”方法,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結合地域文化符號在鄉村河道景觀中的設計,增加河道景觀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使其達到預見性和有效的提高經濟效益的效果[5]。
3.2.1 青田村整體水系規劃與設計
1)河道的整體整治。河網水系是嶺南水鄉文化的載體,在青田村河道不僅具有排放、泄洪功能,還有休閑公共[6]。對此,提出對河道上的水葫蘆的入侵進行生態修復的方法: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設計專用的暗道排放,避免生活污水在此排入河流中;定期對河流進行河面清潔,村民可自發成立鄉村環保組織,對河道環境進行分區管理。此外,結合龍母文化的特色元素與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相結合[4],在進行硬質與軟質駁岸、埠頭、植物設計時,遵循河道設計規范前提下,優先考慮安全性,其次再考慮娛樂性與裝飾性以及夜間使用的情況,達到河道整體綜合整治的效果[7]。
2)荷塘的環境整治。荷塘屬于青田村的風水堂,荷塘夏季荷花盛開,冬季景觀效果較差。建議把“砌芝麻亭”“燒番塔”等元素進行融合,荷塘結合村口空間、小賣部前空間以及千石長街等周邊的空間進行設計,尊重風水學的前提下,對荷塘的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帶動荷花相關的附屬產品,增加附屬的經濟效益。
3)魚塘的可持續發展。魚塘,作為順德青田村的主要經濟收入,建議對魚塘進行規整,魚塘經營的多樣化。在作為經濟作業的基礎上,增加魚塘的娛樂性與村民的參與性,增添農家樂等等。
3.2.2 青田村整體村落形態與建筑整治
對青田村的民宅和公共建筑,提出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治,保護傳統面貌[8]。對于部分征求主人家意見建議改造民宿等其他休閑娛樂功能方法;重新挖掘在地的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的特色元素、活動融入青田村當地的公共空間內的方法。比如:青黎書舍和傳經家塾,建議恢復其學堂的功能復合博物館的功能,讓后代能在此學習知識并能認識青田村的歷史文化;迎合龍母誕活動的舉辦,建議建設龍母文化以及龍舟制作建筑或空間等。
傳統嶺南水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承載者之一,它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精神與意義寄托的場所。如今,唯有傳承和發展傳統嶺南水鄉文化,喚醒村民與鄉村的集體記憶、認知與責任感,才能凝聚鄉村自豪感與榮譽感并發現本村的價值,吸引返鄉人回鄉,共同實現鄉村復興夢。
[1] 劉 挺,肖 鶴.城市化下的嶺南特色水鄉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以小洲村保護發展規劃為例[J].華中建筑,2011(6):35.
[2] 朱光文.桑基魚塘孕育小橋·流水——嶺南水鄉景觀及其形成條件[J].嶺南文史,2004(12):72.
[3] 王 凌,周文穎.嶺南水鄉村落公共空間研究——以廣州為例[J].廣東園林,2015(8):21.
[4] 芮光曄.臺灣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經驗研究[D].南京:華南理工大學,2014.
[5] 王 君,明 亮,付 軍.地域文化符號在鄉村河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1(7):26.
[6] 林藝娜.嶺南水鄉風貌和文化保護途徑探索——以順德逢簡水鄉為例[J].文化學刊,2015(8):66.
[7] 郭鵬飛.嶺南水鄉的水道空間形態初探——以杏壇水鄉為例[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7):21.
[8] 百年古村落保護完好嶺南水鄉風貌依舊——番禺石樓鎮大嶺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及整治規劃介紹[A].華南地區古村古鎮保護與發展(廣州)研討會文集[C].2008.
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water town culture in Lingnan Area★
Li Limin Ou Wenhao Lin Yingman Deng Guanghua Chen Hai Tang Jiao
(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75,China)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towns in Lingnan Area during the modernized process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town culture, public space and village tangible space of Qingtian Village in Shunde, and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inheriting strategies for the water town culture of the area based on its water town culture, so as to avoid losing rural features by the overdevelopment.
Lingnan water towns, river channel landscape, folk culture
1009-6825(2017)13-0001-03
2017-02-26★: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嶺南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j201611845495);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項目《互聯網+嶺南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模式研究》(項目編號:400160021)
李麗敏(1994- ),女,在讀本科生
K92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