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庚昕 王曉冬*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建筑色彩地域性研究
羅庚昕 王曉冬*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通過調研分析了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建筑色彩的現狀,從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兩個角度,探討了產生地域性建筑色彩特征的原因,提出了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建筑色彩的應用原則。
傳統村落,冀南山區,建筑色彩,歷史文化
傳統村落是我國長久農業社會的獨特產物,是一個地區歷史文脈、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傳統工藝這些民族文化遺產的綜合結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鄉村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新農村、美麗鄉村等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激活了傳統村落的發展速度。但是由于沒有統一的規劃設計方案、合理的控制管理章程和不同年代時期的修建翻建行為,導致傳統村落整體風貌被嚴重破壞,這在傳統村落建筑色彩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隨著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冀南山區各地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歷史保護建筑和文化遺產因為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甚至是“破壞性建設”數量急劇減少。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因此喪失了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精神內核也逐漸被替代。在此過程中建筑色彩也失去了冀南山區所獨有的特色。建筑色彩體現出整個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村落特質的外在表現。它是受地勢地貌、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產物,是傳統村落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利用建筑色彩保持傳統村落的建筑特色,塑造地域性色彩,延續和傳承歷史文脈,能夠“留住鄉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1.1 資料收集與實地調研
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綜合分析有關建筑色彩的研究成果,擴充理論基礎,把握研究動態。搜集冀南山區地方文獻資料,分析傳統村落和建筑色彩的特點和特色。運用現場觀察、色卡比對、拍照采集等方法完成建筑色彩的采集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分區,在分布廣數量大的傳統村落中選取極具地域特色的村落作為研究建筑色彩對象進行色彩采集。調研村落見表1。
表1 建筑色彩調研村落表
1.2 數據處理總結歸納
使用圖像處理軟件和色彩分析軟件photoshop和中國建筑色卡電子版對采集到的建筑現狀照片進行處理分析,之后根據不同特點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歸納。
2.1 村落整體色彩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整體色彩由其占主要建筑類型的居住建筑決定,環境色彩和公共建筑輔助點綴,所以與反映山體土質和巖石色彩的黃色(Y)色系、紅黃(YR)色系、無彩色(N)色系都是村落整體色彩的主體,點綴以植被的綠色(G)色系、黃綠(GY)色系,構成冀南山區傳統村落整體色彩風貌。
2.2 建筑色彩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中的建筑色彩被使用材料限定,并且很少涂裝粉刷保持建筑材料原生態的色彩形態。以石材的黃色(Y)色系、紅黃(YR)色系、無彩色(N)色系為主,少量使用紅(R)色系、藍紫(PB)色系。
通過對選取傳統村落的建筑色彩調研分析,得出冀南山區傳統村落民居建筑色彩現狀,主體色集中于黃色Y(3~10)色系、紅黃色YR(6~8)色系上,其純度在1~8之間,明度在1~5之間,主要是由于民居大多選取當地特色石材或青磚和夯土建成。輔助色色相集中于灰色(N)系和紫蘭PB(3~8)系上,明度大多在2~8之間,純度在1~4的低純度中。主要集中在建筑結構的輔助位置上。點綴色色相分布分散,明度彩度的跨越范圍也大。主要分布在門窗、梁枋、彩畫等位置。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公共建筑色彩現狀,主體色大都選取紅色R(2~6)色系、黃色Y(3~6)色系上,純度和明度都選取較高數值。主要是由于廟宇、戲臺大多刷漆涂裝。一般選取具有色彩識別性高的色彩。輔助色和點綴色也多為純度、明度高的色彩。
3.1 自然環境對建筑色彩的影響
冀南山區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太行山的東麓,依太行山山勢形成西高東低地勢,地形復雜,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山區。冀南山區主要分布在邯鄲市西部各縣,主要包括了涉縣、武安、磁縣、峰峰幾個地區。冀南山區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0 ℃~15 ℃之間,最低氣溫可達-20 ℃,最高氣溫42.5 ℃。冀南山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干冷同季的降水類型。年降水量在500 mm~600 mm之間。但冀南山區降水量相對集中,全年降水量的70%~75%集中在6月~9月的汛期,而7,8兩個月的降水量更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3%~57%。冀南山區的山體主要由含鐵硅質巖、砂頁巖和石灰巖組成,傳統村落中建筑使用石材基本是就地開采。山區土壤主要分為棕壤和褐土兩大類。這兩種土也就是冀南山區傳統村落中磚的燒制原材料,也是夯土和砂漿的主要材料。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要求冀南山區的建筑材料只能選取兼顧防腐防潮、保溫隔熱、使用便利的當地石材和燒制青磚或者夯土為主要建筑材料。而這些建筑材料也決定了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建筑色彩的基調。
3.2 人文環境因素對建筑色彩的影響
冀南山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傳統村落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冀南地區多元化和適應性的文化特色。冀南山區傳統村落中的居民以漢族為主,受到中國特有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尤其喜歡大紅、金黃、白、群青等顏色。這也在傳統民居中的門窗、彩繪、雕刻等建筑細部有豐富的體現。磁州窯和北齊佛教石窟文化在此地的興盛也間接促進了冀南山區石材的開采利用和磚的燒制這些建筑施工工藝的進步和發展,也因此確定了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堅持建筑色彩保持本地石材磚圖的原有色彩的現狀。
4.1 體現冀南山區歷史文化特征
冀南山區一直延續著以灰色系、黃色系為主的色彩風貌,通過這些色彩,向人們展示了冀南山區悠久的歷史文化。那些經歷歲月長河保留下來的色彩與建筑形式已經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烙印。所以在冀南山區傳統村落色彩定位和未來發展規劃中需要對有歷史意義和文化特征的,保持完善村落原有風貌,根據原有建筑和村落的色彩構成,研究得出本地區原有的文化色彩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和發展,使得冀南山區歷史文化能夠在建筑色彩上得以保留和發展。
4.2 注重傳統風格與時代特色結合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建筑色彩經歷多個時代的影響,在當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更是發展迅速。不同年代的建筑理念和色彩喜好都有保留,所以在建筑色彩定位中更應該宏觀的考慮時代因素的影響。不能一味追求古老傳統的建筑風格和色彩,應當與時俱進的應用符合當地情況的建筑色彩和新材料。原本的建筑工藝和建筑材料資源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的建筑色彩需求,更應該考慮與先進的建筑技術、新興的建筑功能結合,研究出符合時代特征的冀南山區建筑色彩定位。
4.3 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的發展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多維性,而冀南山區建筑色彩的發展也是動態的,在對建筑色彩定位時應帶有一定的預見性,傳承傳統建筑色彩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未來山區建筑色彩的走向,使建筑色彩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對山區建筑個性的發展提供視覺形象的支撐,同時,將建筑色彩定位到時間的發展軌跡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能體現建筑色彩文化的沉淀,進而升華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
冀南山區傳統村落,無論是其建筑色彩還是建筑特色,都承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未來的村落發展建設中,應借鑒參考原有的建筑色彩形態,綜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與自然環境,做出富有地方語言、地方情調的新農村建設色彩規劃。
[1] 安 平,馬 劍.天津市中心城區建筑色彩規劃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32-236.
[2] 安 平.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3] 懷 康.徽州古村落色彩形態與新農村建設色彩規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72-173.
[4] 彭 穎.基于色彩規劃的新農村風貌建設探討(英文)[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1(8):22-25.
[5] 嚴瑋辰,杜守帥.城市歷史街區建筑色彩調查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36):1-3.
On regional properties of architectural col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Luo Gengxin Wang Xiaodong*
(HebeiEngineeringUniversity,Handan056038,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architectural color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olor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points out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the architectural colors in the villages of the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 in Hebei, architectural color, historical culture
1009-6825(2017)13-0016-03
2017-02-28
羅庚昕(1990- ),男,在讀碩士
王曉冬(1962- ),女,教授
K92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