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康建榮:有耕耘才有收獲
文/雷露
水電工程
每當在工作中遇見難題時,我總會告訴自己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終會獲得回報。
“人這一輩子,跟種地一樣,有耕耘才有收獲。”1999年的秋天,康建榮離開老家甘肅秦安農村去往武漢大學求學前夕,在黃土地里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一邊為他整理行李,一邊語重心長地與他話別。看著老父親黝黑消瘦的臉頰,康建榮紅了雙眼,在心里默默記下了父親的叮囑。在此后的人生里,“有耕耘才有收獲”這句話始終伴隨著康建榮的成長,激勵著他努力前行。
2003年,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康建榮順利通過考核,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成為了公司機關工程部的一名技術員。由于是技術類工作,不需要成天灰頭土臉地往工地跑,這讓康建榮十分知足。工作之余,他常常約上三五個同事,帶上幾瓶啤酒往工地上一坐,暢談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理想,有一種天之驕子的自豪感。
順利的工作經歷,也讓康建榮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那時的他總覺得自己與現場一線工人不是一類人,平時也不愿和他們接觸,工作溝通時還帶著輕視與不屑。就是這樣的情緒,讓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在后來的工作中碰了“軟釘子”,吃盡了苦頭。
那是2004年的一個夏日。當天,工人們按照康建榮和同事加班加點趕出來的技術方案現場施工時,才發現方案根本不符合施工標準。這導致的結果是整個現場施工被叫停,不僅工人們辛苦,還耽誤了工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損失。作為方案設計者之一,康建榮免不了被業主、監理、項目經理批評指責。“我們都是按照設計圖紙來制定方案的,怎么會出問題呢?再說也不是技術人員一個人的責任啊!”年輕氣盛的康建榮心里覺得委屈,多次找到部門主任“理論”。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沒有解決問題,而且還和領導同事鬧得不愉快。
“技術方案按照設計圖紙做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做具體方案的時候需要考慮現場實際,不然就是按圖索驥。”在康建榮迷茫苦悶之時,辦公室主任的一席話讓他豁然開朗。他頓時明白了閉門造車沒有出路,技術員應該比一線職工更熟悉現場環境。
平復下來的康建榮邁出了工作改進的第一步——遠離空調房。白天,他跑工地現場與老工人交流溝通,晚上則在房間里做方案、查資料,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一樣,不知疲憊。現場工人看他年輕好學,也樂意和他聊天交流、分享經驗。一來二去,他和工人們“混”熟了,自身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最終,他拿出的改進方案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這件事讓康建榮意識到,一線老職工經驗豐富,他們結合現場實際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是書本、圖紙上所沒有的。從此以后,他只要有閑暇時間就去找一線工人聊天,老工人的經驗之談也讓他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2005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康建榮被調往眉山市瓦屋山項目部。上任初期,他實地考察了施工現場,發現瓦屋山水電站的調壓室、壓力管道、泄洪洞等多為地下工程,存在施工項目多、戰線長、施工面廣、施工難度大的問題。
康建榮是一個善于從困難中尋找機遇的人,他堅信有壓力才有動力。針對瓦屋山水電站壓力管道落差太大、管道自身直徑較大、壓力鋼管均采用高強鋼等實際情況,他通過動力核載復核計算后,發現壓力鋼管承受水壓力較大,開孔后將對鋼管受力情況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影響鋼管的質量。于是,他在設計規劃中明確要求壓力鋼管上不能開孔。

康建榮(右二)檢查泄洪洞出口邊坡
但康建榮很快發現,如果不開孔,又將給管道回填灌漿帶來新的施工問題和質量檢查問題。對此,他邀請技術骨干,經過模擬論證、查閱資料和現場試驗,決定將“沿管道徑向鉆垂直孔回填灌漿”改為“水平埋管回填灌漿”,即在混凝土澆筑前在隧洞頂部順壓力管道軸線方向預先埋設灌漿管路系統,待混凝土凝固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進行回填灌漿。如此一來,既滿足了設計和規范要求,也為無法進行質量檢測和無法進行補灌的回填灌漿提供了一種施工方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原來,前期施工耽誤了大壩下閘蓄水的關鍵工期,為滿足業主“下閘后,右岸泄洪洞能按時具備過流條件”的要求,康建榮不得不指導右岸泄洪洞采取了兩臺鋼模臺車同時作業。同時作業雖然能縮短工期,但兩臺臺車的牽引、施工倉位、運行控制等都是非常大的問題,特別15%坡度上的牽引和運行控制安全風險較大。最終,康建榮和團隊采用雙卷揚機牽引、倉位澆筑預留倉號等手段最終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水電工程一線,康建榮一干就是14年。這期間,從英雄的嘉陵江到惠澤民生的南水北調,再到氣勢磅礴的金沙江,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從青居電站到瓦屋山電站,從向家壩電站到南水北調中線元氏段和淅川段等工程的施工建設中,他始終沖鋒陷陣在一線。
“老康身上有股倔勁兒,遇事不怕事。”熟悉康建榮的同事都知道,他特別喜歡與施工過程中的“疑難雜癥”較勁,一碰上就犯倔,不將它們解決掉絕不罷休。憑著這股倔勁,康建榮腳踏實地走到了今天。
白鶴灘水電站泄洪洞項目是康建榮目前工作的地方,電站建成后將成為僅次于三峽水電站的全國第二大水電站。由于泄洪洞單洞設計泄洪流量達4000立方米/秒,設計流速最高達到50米/秒,進水口設計流速為每秒25米~29米,進水塔過流面不平整度控制在4毫米以下,混凝土澆筑溫控要求及表面不平整度指標為同類工程之最。“大流量、高流速”的施工要求,向康建榮率領的項目團隊發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難關,康建榮干脆將辦公室搬到了施工現場,帶領施工技術人員頭頂烈日,展開技術攻關。即便衣衫盡濕、皮膚曬傷,也沒有一句怨言。在工地,工人們時常見到康建榮一手拿圖紙,一手拿標尺的樣子。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泄洪洞進口聯系平臺、進水塔和閘墩交替施工,集中澆筑搶工聯系平臺和進水塔的方法,既充分利用了現有設備,有效解決了澆筑設備高程有限,需增加措施的問題,又有效解決了交叉作業的影響,保證了施工進度。同時,他采用低塌落度混凝土進行大型洞室襯砌,研制了“扒渣機+皮帶輸料系統+鋼模臺車+溜筒”混凝土運輸系統,通過反復試驗,澆筑效果和質量得到了設計、業主和監理等各方的認可,不僅保證了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還實現了常態混凝土入倉澆筑的工藝,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14年彈指一揮間,康建榮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技術員成長為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副局長,實現了從技術人員到管理干部的華麗轉身,并先后獲得了中國水電五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水電五局年度安全生產優秀項目經理、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他的職位在晉升,他的榮譽在增加,唯一不變的,是他那泥里來土里去的生活,以及“有耕耘才有收獲”的樸實人生信條。
(本文圖片由康建榮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