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雷露
賴偉:譜寫建筑質量安全的贊歌
文/圖 雷露
建筑安全
我所取得的成績、獲得的榮譽,都應該歸功于我的團隊。干一行鉆一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
今年41歲的賴偉,是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測試研究所所長。在過去的10余年里,他不斷奔走于一個個建筑工地,查訪一處處道路橋梁,不厭其煩地對建筑用料、橋梁結構、建筑機械、塔桅結構等進行鑒定和檢測……
“萬丈高樓平地起,質量安全數第一。”賴偉走到哪里,就把安全的理念和叮囑帶到那里,確保了一個又一個工程質量安全和工程順利驗收,用責任譜寫了一首首愛崗敬業、創先爭優的贊歌。
2004年,博士研究生畢業的賴偉進入了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干起了工程測試。能來到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賴偉心里很自豪,但更多的是忐忑和焦慮:“這里強手如云,自己只是個毫無經驗的菜鳥,靠什么立足?”
一開始,賴偉對工作沒有一點兒把握,千頭萬緒不知該從何著手。為了盡快適應,他選擇了一條最辛苦卻又最實用的道路——下沉到基層一線。“人生最難得的是興趣和職業是同一件事,而我很幸運遇上了。我熱愛這份工作,沒有理由不努力做好。”他明白,干工程檢測這一行,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要想在崗位取得傲人成績,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在隨后的幾年里,從秀美寧靜的西南邊陲到壯麗蒼涼的西北大漠,都留下了賴偉奔波的足跡。工作雖然艱苦,但賴偉卻樂在其中。
“一個好的檢測員,不是看他能干多少活,而是看他能否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多少難題。”賴偉嘴邊時常掛著這么一句話。這不僅是對他自己的鞭策,也是他飛速成長的最大秘訣。賴偉至今清楚地記得,“5·12”地震后,位于都江堰市的成都東軟信息技術學院前來邀請研究所專家對學校震損房屋(共計20余萬平方米)進行檢測鑒定和加固設計。在余震不斷、破壞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賴偉創造性地提出了“邊鑒定,邊設計,邊加固,邊修改”的應急措施,確保了該校成為四川重災區在原址復學的第一所高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正是憑借著好學善問的工作態度和出類拔萃的專業能力,賴偉一步一步成長為了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測試研究所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賴偉先后參與完成了多項課題研究,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其中,他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完成了由同濟大學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設計、實施國內首次橋梁結構水下振動臺試驗和建立適于地震和波浪作用下深水橋梁動力響應分析的數學模型;與四川大學合作完成了“漭街渡大橋結構抗震分析研究”,負責高聳空心薄壁墩與水動力相互作用體系力學模型的建立與計算等關鍵問題;與四川大學合作完成了“某天文臺抗微振性能研究”,負責地基微振動測試、分析及結構模態識別。此外,他還參加了屈曲約束技術的改進研究,將現有裝配式屈曲約束支撐技術應用于網架加固工程,該項目已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賴偉中等身材,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溫和斯文。然而,當遇到危難時,他卻表現出了與他外表大相徑庭的血性和豪情。
2008年5月14日早上,“5·12”地震發生后兩天,賴偉接到了上級部門的緊急通知,參加臨時工作組去往距離震中汶川直線距離僅60公里的綿竹市,對城區公共建筑進行安全評估。

賴偉在工作中不斷鉆研
“不能去,那個地方很危險!”賴偉不顧家人的一致反對,義無反顧地與同事驅車直奔綿竹。他注意到,越靠近綿竹,房屋建筑坍塌損毀越嚴重。
“部分建筑雖然外表完好,但建筑的內部墻壁卻出現了許多斷縫和裂痕,成了危房,根本住不了人。”由于設備條件有限,為了準確了解建筑受損情況,賴偉不顧隨時可能發生余震的危險,趴著墻壁,一塊磚一面墻地仔細查看,雙手磨出血泡都渾然不覺。晚上沒有帳篷,他們就坐在車廂里過夜。經過4天的連續工作,工作組順利完成了任務。
2010年8月12日晚,綿竹市清平鄉境內發生強降雨,引發了特大泥石流。賴偉接到省住建廳通知,作為專家組成員前往清平鄉對因災害受損房屋進行安全評估。然而,受泥石流影響,進入清平鄉的道路被阻斷,專家組一行被迫輾轉漢旺鎮等待下一步安排。賴偉盡管心急如焚,但也只能等待。到了第三天,賴偉終于隨一架貨運直升機進入了災區現場。一落地,他便與專家組成員一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清平鄉場鎮、鹽井村、棋盤村、元包村、湔溝村、院通村的房屋建筑安全評估工作。在現場工作結束后,他又連夜整理現場資料、撰寫報告,針對泥石流災區房屋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意見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決策。
“面對危難挺身而出,是一個黨員的責任。我只是在履行職責,這是我應當做的事情。”賴偉表示,危急時刻,他都是本能地選擇了趕赴災區,并沒有過多考慮。雖然也有后怕,但絕不后悔。
“感謝我的團隊。團隊的力量是工作順利完成的保證。”這是賴偉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由70余人組成的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測試研究所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一同成長一同進步取得新突破,為保障建筑質量安全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2008年底發生的一件事讓賴偉至今難忘。當時,研究所承接了一項震后排查任務,要求在兩個星期內對綿竹市西南鎮的近1000余戶農村住房進行摸底排查,為災后重建提供方案依據。此次排查不同于此前在綿竹縣城開展的公共建筑安全評估工作,涉及的點多、面廣、線長,難度很大。為了順利完成此次工作,賴偉動員了所里近大半工作人員前往西南鎮開展工作。針對此次任務重、人員多的特殊性,他采取了分組推進的形式開展工作。在全所工作人員積極響應、主動作為下,通過地毯式排查,在最短時間內全面掌握了相關情況,確保了災后重建工作的順利落實。在賴偉的印象里,一次性動員如此多人尚屬首次。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上下擰成一股繩的協作精神讓他倍感振奮。
2014年,賴偉升任工程測試研究所所長,又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管理經營和技術創新上,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力求突破。
俗話說,眾人劃槳開大船。讓賴偉自豪的是,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為他的團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據介紹,該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獲省人社廳批準設立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面向社會招收博士后人員進站,有利于高層次人才的儲備和引進,大力提升研究院的學科實力,帶動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在團隊力量的支持下,賴偉每年主持完成100余項建筑結構和橋梁結構的檢測、鑒定、加固設計等專業技術工作,解決了大量工程建設中的質量安全隱患、疑難雜癥,保證了結構的安全,挽回了經濟損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領導、同事的一致認可。
如今,剛過不惑之年的賴偉已先后獲得了“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鮮花和贊譽,他卻依然還是那句“感謝我的團隊”,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