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陳從海:扶貧路上的“躬行者”
文/張璐
扶貧攻堅
精準扶貧是我履職的份內事,我愿意一輩子專注于這件民生大事,帶領村民收獲富足。
4月17日一大早,綿陽市三臺縣扶貧開發辦副主任陳從海像往常一樣帶著一桶糧油和一些日常用品驅車前往該縣建中鄉朝鳳村看望一位特殊的朋友——66歲的建檔貧困戶竇宗祥。“陳主任一般半個月就來一次,而且每次來都會給我們捎帶些東西。”竇宗祥感激地說。自2014年二人結成幫扶對子,陳從海便時不時往竇宗祥家跑,關心他們一家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扶貧十余載,陳從海始終如一。他主動走出機關大院,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一心撲在脫貧攻堅工作上,幫扶到群眾的心窩窩上。
陳從海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到竇宗祥家的情形——那時候,竇宗祥全家六口人擠在兩間半的土坯房里,廚房和臥室連在一起,而且還都是D級危房。由于只有竇宗祥和兒子兩人具有勞動力,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困難。
陳從海回去后,立即幫助竇宗祥爭取建房補助,使其全家都享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今年2月初,竇宗祥一家終于搬進了面積17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看著窗明幾凈的寬敞新居,竇宗祥紅了眼眶,“簡直想做夢一樣”。
隨后,按照易地搬遷配套產業發展政策,陳從海又鼓勵竇宗祥將村里20畝撂荒地拿來種植糧食作物,并請農技人員前來指導農業技術,預計到年底能有2萬元收入。“竇家還養了兩頭母豬,一年可育10多頭肥豬。下一步計劃讓他們將自家土地圈起來,飼養雞鴨,爭取年出欄達到500只,這樣一年總收入至少也有五六萬,已經達到脫貧標準,今年一定能夠順利脫貧。”陳從海展望著竇家脫貧的那一天。除了竇家,陳從海對口幫扶的貧困戶還有2家,其中1戶已于2015年脫貧,另一戶預計明年也能脫貧。
扶貧工作經驗豐富的陳從海很清楚,除了因病致貧外,阻礙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現實問題就是居住環境。“有的房子根本不能住人,有的連門窗都沒有,甚至就只有一張床。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按照脫貧時間表,2017年三臺縣土坯房改建全面啟動,涉及63個鄉鎮,要完成預計脫貧貧困村的土坯房加固或重建工作。巨大的工作量成了陳從海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要啃的一大硬骨頭。為精準摸底,陳從海親自帶隊下鄉逐戶核查,對于戶數較多的村,排查工作甚至會持續到晚上10點多,加班成了工作常態。陳從海顧不上休息,一想到貧困戶內心脫貧蓋房的渴望,他就一刻也停不下來。一邊摸底,一邊開工,全縣的土坯房改建工作進展順利,確保了按期完成任務。目前,納入今年改建的新民居多數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10月底全面竣工。
看著一幢幢新居拔地而起,陳從海心里的重擔也漸漸減輕,縣委“不讓一個貧困群眾住在危舊土坯房里奔小康”的莊嚴承諾正在逐步實現。
陳從海的人生履歷中,有3個深深的印記:對黨忠心耿耿、對群眾滿腔熱忱、對工作認真負責。2005年,三臺縣扶貧開發辦公室成立,考慮到陳從海有豐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并見證參與了1994年開始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組織上便把他調到扶貧辦專門負責農村扶貧工作。那一年,陳從海43歲,沒想到這一“扶”就是12年。

陳從海(左一)向貧困戶宣講農業知識和扶貧政策
扶貧辦剛成立時,加上陳從海才只有3個人。由于人手緊張,電腦數量有限,所有文件的起草工作都是陳從海加班加點手寫完成,再送各部門反復征求意見、建議,最后送縣委、縣政府審定。在陳從海的筆下,一條條切實可行的扶貧措施躍然紙上。
為了政策的起草制定更加精細準確,陳從海幾乎跑遍了全縣的所有鄉鎮,把全縣的貧困情況吃得非常透。他親自組織編制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扶貧開發與脫貧攻堅規劃和歷年扶貧開發實施方案均具有較高水平,為三臺縣扶貧工作提供了明確方向。同時,他還整理撰寫了大量先進典型和機制創新匯報材料供互相交流借鑒。
扶貧十余載,陳從海比誰都了解三臺縣的貧困現狀:“三臺縣是全省典型的丘區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由于沒有地下資源,祖祖輩輩都是靠農業吃飯。既然以農為本,那就變著法子在農業上下功夫。”在陳從海看來,打贏扶貧攻堅戰,從根本上講還是要落到產業脫貧上。有了很好的產業基礎,就為廣大貧困戶脫貧打下了基礎。“甩掉貧困帽子,因地制宜謀發展是第一要義。首先要弄明白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自三臺縣啟動扶貧攻堅戰役以來,陳從海在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帶隊深入鄉鎮,多方奔走調研視察,尋找產業發展機會并監督落實。
2015年3月,為解決丘區發展滯后問題,綿陽市將三臺縣南部雙樂鄉等16個鎮鄉設為全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在產業發展等方面探索一條脫貧增收的好門路。有了政策支持,陳從海多次入鄉調研,征求民意。最終,在與村民共同探討下決定發展水產養殖,成立奕川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并且“貧困戶優先入工、優先分紅、優先務工”。定了發展方向,陳從海便協助合作社拉資金、拉項目,對臺灣泥鰍和白烏魚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協調指導。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產業扶貧帶來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家住雙樂鄉王家堰村7組的貧困戶王延貴滿心懷喜地告訴記者:“以前種點莊稼,一年下來最多掙個兩三千塊錢。去年我加入村里的水產養殖合作社,主要做一些雜活,每個月按時領工資,一年下來我能掙兩萬多元,收入翻了10倍,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陳從海對王家堰村今年的產業規劃和脫貧攻堅充滿了信心:“今年預計能收20萬斤成品泥鰍,實現240萬元成品產值,泥鰍苗產值100萬元,綜合產值突破300萬元,更大程度提高了貧困戶經濟收入,力爭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新房子基本像模像樣了,堂屋寬敞明亮,有兩大間臥室,樓上屋頂可以晾曬衣服。今年繼續在合作社打工,多攢點錢,爭取把房子簡單裝修下,換點新家具,再把門口修成水泥院壩,等到明年春節,兒女回來就住得更舒服了。”2017年春節過后,陳從海帶隊下鄉調研走訪,雙樂鄉宋觀廟村的陳紅熱情地拉著他參觀自家新房,并訴說著自己的美好憧憬。
在其位,盡其責,陳從海有著身為干部的自覺。在他看來,“當干部就是要為民辦實事兒、辦好事兒、辦成事兒。”讓群眾滿意就是他最大的滿足。看到群眾生活困苦,他告誡自己,要不忘肩負的職責與使命;看到群眾脫貧致富,他為之高興,更加干勁兒十足。
正是秉承這一理念,陳從海在走村串戶中,傾聽群眾呼聲;在面對面交流中,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擔當群眾的“貼心人”。這正是有了他和同事們十余載的默默耕耘,“樹挪死,人挪活,遷出深山挪窮窩;住新居,興產業,不離家鄉能致富”這句話成為了如今三臺縣貧困群眾過上美好日子的真實寫照。
2017年三臺縣計劃退出貧困村46個,實現4188戶、11216人脫貧。面對今年的脫貧任務,陳從海很有信心:“近兩年脫貧攻堅任務重、要求嚴,但這塊骨頭再硬都要啃,況且現在感覺越來越輕松了,因為貧困人口正在逐步減少。”
下一步,陳從海將認真貫徹執行政策,繼續以“繡花”功夫抓脫貧,全力奪取脫貧攻堅再戰全勝。他堅信“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本文圖片由陳從海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