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張斯恩
建設國家科技城人才匯聚地的實踐與探索
綿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張斯恩
近年來,綿陽市人社局立足人社職能,服務發展大局,圍繞科技城創新創業人才匯聚地建設,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幸福美麗綿陽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2013年以來,綿陽市累計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1.75億元,引進173名高端領軍人才、910名博士、2950名碩士前來創新創業。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74.6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3萬人、正高職稱3350人、副高職稱21700人;技能人才總量31.7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6萬人;外國專家220人。
健全人才政策體系,確立人才服務發展戰略布局。先后出臺了人才引進、培育、使用、激勵、服務等政策近30個。
一是在人才引進培育方面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綿陽科技城創新人才匯聚地建設的意見》《關于實施綿陽科技城“千英百團”聚才計劃加快推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
二是在人才激勵使用方面制定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實施辦法》,設立每年6000萬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平臺和團隊資助、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等。
三是在人才管理服務方面出臺了《綿陽科技城青年科技人才公寓租賃管理辦法》等,落實500套人才公寓、1000萬元創業人才購房補助。
打造人才支撐平臺,推進科技城人才匯聚地建設。積極發揮人社部門職能優勢,打造人才引進培育、作用發揮、管理服務的各類支撐平臺,促進各類人才向科技城集聚。
一是建立高端引智平臺。啟動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國家科技城(綿陽)分市場建設,打造“線上線下”智能服務平臺。連續4年成功舉辦科博會人才交流與成果展示活動,形成了西部人才交流合作品牌。
二是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建成4個國家級、3個省級、20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年給予每個工作室10萬元技能人才培養資助。依托軍民融合高技能人才基地——九洲技師學院加大技能人才培養。
三是建立創業服務平臺。建成科創園區孵化基地、金家林軟件產業園等各類創業孵化器20個,建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16家。2016年成功扶持641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實現產值2.37億元。
四是建立研發轉化平臺。全市建有博士后流動站5個、博士后工作站8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個。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實現合同成交額7.94億元。
五是建立培養提升平臺。建成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97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9個。建成創業教育基地9家,認定創業培訓機構47家,開展創業教育超過6萬人次。
實施重大人才項目,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用好用活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通過實施重大人才項目,開展重點人才工程,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一是實施“千英百團”聚才計劃。大力引進電子信息、汽車、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并對引進的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分別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目前累計引進國家、省“千人計劃”專家33名。
二是實施科技城創新創業計劃。面向社會征集入庫創業項目1711個,圍繞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國有企業人才激勵和人才流動等深化人事改革開展45項改革試點,216名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技人員離崗創業。
三是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對來綿創新創業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分別給予最高5萬元、3萬元和2萬元的購房補助,給予每個高校畢業生初創項目1萬元補貼。近3年來綿創新創業大學生達4.2萬余人,綿陽市大學生創業項目在“中國創翼”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全國總決賽企業組第一名,創業高校畢業生陳飛宇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
四是實施外專引智計劃。設立“綿州友誼獎”,對在綿陽科技城建設中有突出工作實績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外國專家最高獎勵10萬元。積極爭取國家外專引智項目,與德國、法國、意大利等7國外專組織建立合作。2015年至今共實施外國專家組織項目31個,聘請外國專家44人。

張斯恩(右一)與以色列專家組織代表交流
五是啟動軍民融合人才聚集計劃。實施軍工單位民品研發團隊(“民參軍”企業研發團隊)資助計劃,對獲得省級及以上創新創業再激勵項目,以及承擔有利于綿陽發展兩新產業的國家科技項目(課題)的研發團隊,給予最高100萬元配套資助。目前,已引導軍民兩用技術在綿轉移轉化,在導航、核醫學、物聯網等領域催生出238家軍民融合企業。
綿陽市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面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形勢,當前的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綿陽科技城建設的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人才聚集力不強。與發達地區相比,綿陽在地域優勢、收入水平、產業配套、信息資源、人才政策等方面還有差距,人才吸引力、聚集力不夠強。特別是綿陽企事業單位所能提供的薪酬與沿海和大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遭遇外地的高薪挖才沖擊也較為嚴重,留才難度較大。
人才結構欠優化。一方面是行業分布不合理,黨政機關、教育、衛生等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占比較大,而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部分企業甚至出現高、中級人才斷層現象。另一方面是專業分布不合理,普通文科類專業人才居多,而全市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化工等產業的專業人才相對較少。
激勵機制不健全。人才選育機制和科學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未能真正形成人才競爭優勢。以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還未完全形成。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業技術人才受體制機制限制,沒有較好融入地方經濟建設。
引才渠道較單一。目前,企業主要通過人才市場和獵頭公司引進人才,事業單位主要通過全市性統一招考引進人才,缺乏針對性強、集成度高、規模大的引才渠道。特別是重大產業、重要領域、重點企業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較少,集聚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機制還不夠健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聚焦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和使用,加速釋放人才紅利。
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導向,打造軍民融合人才聚集高地。大力實施軍民融合高層次人才(團隊)資助計劃、軍民融合服務領軍團隊資助計劃、軍工單位民品研發團隊(“民參軍”企業研發團隊)資助計劃和軍民融合人才培育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著力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引領創新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
創新人才培育模式,著力打造重點人才培育高地。優化提升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和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等人才培育模式,加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培養。在企業推廣設立“首席技師”,深化名師帶高徒培育模式,積極爭取建設國家級技能實訓基地,支持企業加強與高校對接,加強技能人才培育。
優化人才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人才資源轉化高地。力爭在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完善產學研人才雙向流動政策、引進人才特設崗位制度、改進人才專項編制使用制度、改革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及以成果轉化、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入股參與分配方面實現突破。進一步完善企業和高校院所合作機制,以人才流動促進成果轉化。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著力打造高端人才合作高地。高水平建設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國家科技城(綿陽)分市場,開展人才延攬與交流合作活動。辦好科博會人才交流與成果展示活動,努力打造成中國西部有較大影響力的人才交流平臺。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建成西部一流、輻射海內外的高端軍民融合人才引進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