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地用“乖”這個字眼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很多情況下,當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法讓孩子聽話時,家長就開始搬出“乖小孩”的論調,苦口婆心地開唱:孩子,孩子,為啥你這么不聽話,乖乖,要真心悔改,媽媽才會給你買好吃的,帶你去好玩兒的地方……”
小孩子感知世界,需要各種各樣、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然而,當家長覺得小孩的行為違背自己的意愿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簽。他們會頻繁地給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
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其實國內早就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的心理問題太過隱蔽,他們往往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會內向,聽話,懂事;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問題越積越多,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泄,做事沒主見,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縮,人際交往困難。
美國醫學博士、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長鮑伯·高登和瑪麗·高登夫婦總結了一些父母容易對孩子提出的禁令:
1.不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爬樹,很危險!”“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
2.不可以有情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可以傷心難過,“不可以哭”。不可以靠近:“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安靜一點!”不可以有欲望:無法坦率說出自己想要什么,不僅如此,還會把機會讓給別人,或是自己破壞幸福。不可以重要:在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父母只是很冷淡的一句“嗯”。沒有夸獎鼓勵的話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可以成為重要的人”。
3.不可以思考:“不要跟父母頂嘴!”“安靜聽我說!”不可以長大:“媽媽什么都會幫你做好,幫助孩子決定結婚戀愛對象、工作單位,這樣會導致“戀母情結”。
鮑勃和瑪麗還指出: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寫出負面的人生腳本。事事干預孩子的后果是,只會束縛孩子的成長,破壞孩子的人生。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所謂“配角綜合征”,是指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的配角。此外,5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爭取,是導致“配角綜合征”的主因。“乖孩子”的論調似乎受到了考驗,這種論調意味著聽話、柔弱、不鬧騰、順從。在學校和家庭中,這些乖孩子在既定的“游戲規則”中獲得最大的肯定和支持。然而,長大之后,脫離家庭的保護走入殘酷的現實,他們便會失去棱角和個性,甘當配角,不愿出頭,缺乏自信,喪失否定、批判和想象的能力。可能有人認為當配角沒什么不好,社會角色不可能完全一樣。但若是“甘當配角”源于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恐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心理及其社會化過程。
“乖孩子”往往是對自我壓制和拒絕的結果,他們往往是“被乖孩子”,是被社會環境馴化出來的。在認知不成熟的時候,處于社會游戲規則的管理和游戲層面中,孩子會誤以為只要“乖”就能被認可和接納。可是這種“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會導致他們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象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你是否也經常犯“乖孩子”式理念的硬傷?如果你是上面這樣的家長,從這一刻起慢慢修正上述行為吧,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由愉悅的環境,讓孩子蓬勃成長吧。方法如下:
1.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往,融入集體之中 長期對孩子說“不可以”,會導致孩子性格內向,不愿主動與人交往。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讓孩子融入集體生活,讓團結友愛的氣氛來感染孩子,讓他感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不要再對孩子說“不可以跟那個孩子玩”,要大膽放手讓孩子與性格各異的不同伙伴交往,讓他與同伴越走越近,融入社會化的結構,而不是越走越遠成為一個個體。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他盡可能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多多參與類似踢足球、玩蛐蛐、捉迷藏的游戲,避免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覺得什么都不可以做。
2.多與孩子溝通,多與孩子親近 長時間對孩子說“安靜一點”“等一會兒再說”“不可以哭”“不可以孩子氣”的家長應該多與孩子溝通,問問孩子的心理狀況,主動與孩子溝通。不管多忙,也都要留一定的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可以問問他“喜歡和哪個孩子玩兒”“今天老師教了哪些知識”“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之類的問題。幫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緒,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完善認知結構。對于家庭來說,更多的陪伴、良好的溝通、完整的尊重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心理發展,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3.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問題,學會自立 很多家長喜歡包辦,總覺得孩子不管多大都只是個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孩子能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去做。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但不是代替孩子成長。還要鼓勵孩子多思考問題,采用啟發式的教學,在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利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讓孩子處于一種“促進型”環境中,激活孩子的主體意識和自我認同,并在此基礎上重建孩子的自信、勇氣和擔當。
“乖孩子”也許給家長省去了很多管教的功夫,但隱藏在其后的弊端不容小覷,這種傷痛非常大。相信家長都不愿意孩子在長大之后成為一個為了別人活著的人,那么,就幫助孩子撕掉這個“乖”的標簽,讓他大聲喊出自己的需求,讓他無憂無慮地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