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老雞湯:以前咱們見面互相問好,都是“吃了嗎?”這人上了年紀光吃飯就有點“干”得慌了,得搭配點稀的,才好消化,助吸收。72歲的老高以生活中的瑣事,給您奉上這碗“心靈老雞湯”,用文字“陪聊”,幫您解解悶、去去憂。希望您看后能樂一樂、笑一笑才好。
我的家訓沒啥經典語錄,就是老百姓的大實話。父親把一生的閱歷和經驗濃縮在了兩句話里:“人生就是做人、做事和交朋友。”“寫好自己的歷史,走好自己的路。”
我的老爸是一名兒科老專家,上世紀20年代畢業于遼寧醫學院,早年曾留學英美。我家就在醫院里住。老爸一心撲在事業上。不管他手中有啥活,是不是在吃飯,只要有人來電話詢問病情或者登門看病,他都要放下手里的活、放下飯碗,細心聆聽,認真解答,仔細看病。看病一般都要看看嗓子。我家里一把長把勺,成了專用的壓舌板。
我家離醫學圖書館距離并不近。老爸上班的時候公休日只有星期日一天。但是,不管他多忙,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周日上午都要去圖書館看書、查資料,風雨不改。然后還要整理、總結,有時要加班到深夜。老爸常常念叨:“病人把命交給咱,咱可得交心啊!”我之后選擇學醫跟老爸有很大的關系。
我從醫學院畢業后到農村插隊勞動,掙過工分、耪過地、插過秧,算得上是“泥腿子”。因為插隊表現不錯,又被選調到醫學專科學校脫產學習一年中醫,在煤礦衛生所實習。那時,每周四要下礦井參加采煤勞動,體驗過井下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當過“煤黑子”。后來因為是獨生子女調回城市醫院當上了醫生。 因為我們爺兒倆彼此工作都忙,幾乎沒有時間交流。一天晚飯后,我向老爸提出要求:“您給我寫幾句話吧!”
“好的。”老爸答應著,隨手寫到:“人生是做人、做事和交朋友。”“寫好自己的歷史,走好自己的路。”老爸解釋道:“咱們的老家在河北省。你爺爺哥兒倆,因家庭生活困難,闖關東跑到了關外,靠給人家挑水、送水為生,才有了咱們這一大家子。你不要以為你是專家的兒子就了不起了。你做過‘泥腿子,當過‘煤黑子,現在做了大夫,只不過是改變了工種,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沒有變。要記住,咱們任何時候都是普通老百姓,絕不能瞧不起任何人,要好好做人、做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記住啦?”
“記住了。”我應聲回答。
“大點聲!”老爸嚴厲起來。
“記住了。謝謝您老爺子。”我提高聲調,感激地看著老爸。
這寥寥數語就是我的家訓了。每當關鍵時刻,我都要拿出老爸的訓導看一看、念一念。對照老爸的要求,我基本上做到了。這個家訓,我也會傳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夕陽絮語
1.人生在世,不可能萬事如意,存在缺憾是人生的必然。與其苦苦追求完美,被完美所累,還不如隨遇而安。如果你盡了最大努力,仍然不能改變不滿的現狀,那就順其自然吧。凡事強求不得,強扭的瓜還不甜呢。你說,是這個道理吧?
2.人老心不老,老亦不老;心老人不老,不老也老。但處理具體問題時,必要的時候還是要“服老”,可不要硬逞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