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芳
什么是“政治規矩”?總書記指出,規矩既包括黨章、黨紀、國法這樣的硬性約束,也包括黨的優良傳統、工作慣例等軟性的未成文的內容。總書記著重指出“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不成文的紀律;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
不守規矩能讓個人獲利,卻能使社會不安。一人不守規矩闖紅燈,能造成交通大堵塞。在政治生態上也是如此,一些人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搞任人唯親、排斥異己,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搞收買人心、拉動選票,導致出現“拼搏不如拼爹”“能力不如關系”“劣幣驅逐良幣”等惡劣的政治生態。
一些人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打制度的“擦邊球”。有的組工干部在干部提拔任用上給考察對象傳暗號,通過電話、短信“行了”“過了”等方式簡單的告知考察對象結果。這些“不守規矩”的行為,蔓延范圍廣了、時間久了,就成了“潛規則”,污濁政治生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對闖紅燈者進行嚴懲,則交通的無秩序只會出現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時間點,對交通長久的通暢還會有裨益。在凈化政治生態上也是如此,如果對“闖紅燈者”不以規矩嚴懲,效仿者、打“擦邊球”者只會屢禁不止,造成政治生態日益惡化。而最大的難題在于,“規矩”并非“禁”即可“止”,特別是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由于缺乏硬性約束,越禁越反彈,越禁越頑固。
凈化政治生態需要領導干部“講規矩”,特別是那些軟性的、未成文的“規矩”。這就需要與時俱進,“把脈”當前政治生態的“常見病”,開出醫治新階段“不講規矩”病癥的制度“良方”;將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土方子”,經過科學的“研制”和“臨床試驗”,轉化為醫治政治生態“常見病”的制度“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