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127-0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課堂教學任務和課改目標等,讓數學學習生活化,簡單化是數學課堂教學不懈的追求。現將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做到生活化、簡單化談幾點認識。
一、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探究目標
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于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找一找,激趣導入
師:在這百花盛開的季節里,美麗的小昆蟲們歡快地飛舞著,一只美麗的蝴蝶飛到了我們的跟前,可是它卻把它的半邊翅膀和半個身體給藏起來了,你能找出蝴蝶的另一半嗎?
課件出示
師:為什么是這半邊翅膀呢?
原來蝴蝶左右兩邊的翅膀是一模一樣的。
師:看到蝴蝶姐姐來了,蜻蜓妹妹也迫不及待地趕來了,孩子們仔細觀察它們的兩邊,你發現了什么。
(二)觀察,操作,探究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折蝴蝶和蜻蜓感知軸對稱圖形特征
師:如果我們把蝴蝶和蜻蜓畫在紙上剪下來,就得到了這樣的兩個平面圖形,(粘貼蝴蝶和蜻蜓圖片到黑板)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它們的左邊和右邊對折起來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師:如果把一個圖形的左邊和右邊對折后會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叫作對稱圖形。(手勢)
小朋友們也邊做手勢邊說一說什么是對稱圖形?
還有誰愿意再來說說什么是對稱圖形?
從這句話當中你知道什么?
本節課我創設動態、變化、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
二、運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動感的生活資料,讓數學生活化,情趣化
課堂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但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找規律中,本節課最大的變化是圖形的排列較復雜,主題圖形的排列呈現循環變化,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為此我先:
(一)復習引入
1.參觀青青草原
2.這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簡單的排列規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規律,而且有許多規律比我們以前學過的更美麗、更復雜,這節課老師要帶著大家繼續學習找規律。(板書課題:找規律)
(二)認識探索規律
1.創設動物排隊表演的情境,初步感知規律
師:羊村的村長表揚你們真聰明,很會觀察事物,讓我們跟隨動物朋友一起進入羊村。
師:下面請我們的小朋友上來表演,其他小朋友當主持人報出出場順序好嗎?
生按屏幕的隊列表演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你發現什么?
師:按照這個規律,請你們猜一猜,第四排它們又該怎樣排列?
師:如果再站一排,誰知道它們是怎樣排列的?
2.探索規律
創設密碼門的情景。
讓美羊羊帶咱們繼續尋找規律好嗎?
村長的實驗室看看。(到了,嗯,門關了,原來需要密碼,讓我們來破譯密碼吧,有沒有信心?)
學生動手擺一擺,說一說。
3.地板的規律,鞏固認知
師:村長要考考大家的記憶力,等下不看圖你要能說出第一行排的是什么,第二行排的是什么,第三行,第四行呢?
(三) 聯系生活,欣賞圖片,感受規律。
(四)運用規律
(五)聯系生活,創造規律
這樣教學學生就能夠在原有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不知不覺的認知結構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維方式。
三、數學活動與生活環境密切結合
對于個體而言家庭和學校相對是個小環境,社會則是個大環境滋養著我們,人的成長離不開大環境的影響。數學學習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要與社會生活有機結合。
四、還原生活本質,培養學生思維
在注重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發展思維。
五、在生活化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以及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大勢所趨,是數學發展的最根本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貼近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學到數學,這樣既可以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使得學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