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142-02
我們知道,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要使我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快轉變曾經千年“以教師為主”的單向教學理念,而轉變教學理念的第一步便是轉變教學方式。怎樣轉變,才能讓小學數學教學盡顯魅力呢?在千年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新《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我們: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而在我們小學教育傳承的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一種單向的灌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度地依賴老師,忽視了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特別是小學生正處于創造性養成的重要階段,斷不能少了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僅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不應反客為主,搶奪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應積極主動給他們創造機會自主探索,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增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愛,讓學生學會掌握自主更新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讓數學教學盡顯魅力。
一、教學方式的形態轉變
1.適時放手,促使學生成為主角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角”。不但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設定、活動的安排來出于自教師,就連板演、討論、問題甚至答案,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而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被動地聆聽、配合教師,完全沒有主動權,慢慢的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要把學生的靜聽變為學生親手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動手過程中學生的感官都參與進來,身臨其境,讓學生邊做邊想,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動手操作一次比聽十次的效果都好,這樣才能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質,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對于數學的熱愛。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不要獨占課堂,最好把2/3的時間都留給學生,大膽放手,遇到難題, 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老師只需要適當地啟發和糾正,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就可以了。
2.運用媒體,推動教學方式變革
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圓”時,借助多媒體展示鐘面、硬幣面、向日葵、車輪、太陽、碗口等等實物的圖像,具體形象地呈現出各種方位、大小不同的圓,同時畫出或閃爍出圖片中指出的圓形,既突出重點,又富于動感,從而使學生記憶深刻,讓學生愛上自主學習。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策略
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到底該如何轉變教學方式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親身實踐,我從中領略到兩點,再次談談自己的想法。
1.教學方法生活化,讓學生易于理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認識公頃”一課教學為例,由于五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大的面積單位,于是我們先讓28名同生在操場手拉手圍成一正方形,親身經歷認識相對較大的面積100平方米,讓學生有直觀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這樣開始認識1公頃的大小時,就可以以此作為聯想依據,再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面積,比如我們學校大約占地一公頃,附近的中醫院大約占地也是一公頃,讓學生很容易就產生聯想。再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事物舉一反三,同時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也是基本環節,是一節課的“序幕”。好的小學數學課堂導入可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如教學三年級“二十四小時記時法”時,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新聞聯播的片頭音樂,出示問題: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音樂,它是什么時候播出呢?接下來再出示小明一天的時間表,并配上動畫畫面,讓學生觀察時間,從而引出新課。像這樣,用大家所熟知的新聞聯播的音樂來引入課題,并且用動畫效果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就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有意注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接下來的教學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導入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教材、不同條件、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沈瑋芳(1988.07-),漢族,江蘇昆山人,任教于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小學,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