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暖思
【摘要】機械基礎是技工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中的重要課程之一,這門專業課程不僅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而且能夠使學生掌握一些有關機械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使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操作技能。所以,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課程教學新模式,以此來提高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機械基礎課程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229-01
1.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
首先,機械專業基礎課程,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一方面,基本理論和概念多,且抽象難懂,如果教學方法不當,“教”與“學”都容易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工程應用性又很強,對于毫無工程概念的學生而言,學好這類課程難度較大。其次,課程內容多,課時有限,任務重,而且經過課程體系和教學改革后,課程的授課學時減少,一些重點以及應精講的難點內容往往難以展開。所以,這類課程的“教”與“學”任務都很重,教師與學生承受的壓力很大;最后,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開展創新教育,尤其有利于學生構建創新能力所需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提高其專業綜合創新能力。
2.存在的問題
目前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基礎課程主要存在的教學問題有:首先,教學內容抽象難懂;其次,師資配備不合理,教授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老師,要求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不僅熟悉課程內容,還應熟悉與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內容,如數學知識,材料工藝,制圖等方面的內容,如果有相關的設計經驗更好??蓪嶋H我們的代課老師有時是新老師,并非本專業,課程內容不熟悉,現學現教,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手段單一,老師上課通常都是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這樣可以較好的傳授課本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環節。
3.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3.1啟發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課程的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上課時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調動不起學生學習機械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開拓思路,主動探索問題,既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又能夠與學生進行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教學鉸鏈四桿機構特性的內容,在對曲柄搖桿機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曲柄是否一定是最短桿這個問題。教師不急于把答案告訴學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此時,學生為了尋求答案,就會主動探索。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主動探索要比被動接受的學習效率更高,在授課中教師以問題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3.2加強動手操作教學,提升學生的能力
新時期的優秀人才不僅要做到對理論知識爛熟于心,還要在實踐中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尤其機械類的學科,更要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教學,多給學生動手創造的機會。只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只有不斷進行操作,才能讓學生透徹理解理論知識,才能學以致用,才不會出現紙上談兵的尷尬,才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3.3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因為機械基礎理論比較抽象,不易于理解,所以教師可把難度大的知識,如機械運動的過程、機械工作的原理制作成課件,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把相關的教學內容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更利于學生接受。如凸輪機構教學,把內燃機的配氣機構以及自動送料機構的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使知識淺顯易懂,學生也不再感覺枯燥,師生雙方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標,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任何課程的教學改革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讓學生掌握更好的方法。而改革就是要打破傳動的教學方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但事實是人們都習慣默守陳規。關于機械基礎課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有很多,但是真正實施的不多,可能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或者是教師沒有更多精力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又或者是害怕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不明顯,造成不好的影響等等。但是作為一個老師,有責任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門課,因此教學改革是每個老師必須做的事情,同時學校應該多加支持和鼓勵教師做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楊勝衛.《機械基礎》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廣西農業機械化,2005,04:20-22.
[2]陸柏林.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科技展望,2015,22:188+190.
[3]馮昀輝.淺談職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職業,2011,S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