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儀式與神話:中國西南系巖畫闡釋

李飛
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海龍屯考古工作站站長。長期致力于中國西南考古,研究成果曾多次獲貴州社科成果獎,2016年5月獲中國考古學“金爵獎”。
我們應可用流傳于巖畫附近的神話傳說來對巖畫的內容作出解讀。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西南系巖畫中的多處地點可以用當地民族的神話傳說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讀。
行走在中國西南的鄉野間,偶爾會邂逅古人繪制在石崖上的各種紅色圖案。這些躍動著的精靈,可能引發你無限的遐思:誰人所繪?繪于何時?為何而繪?
這些繪制在石崖上的紅色圖案,被稱為巖畫。中國是世界巖畫的重要分布區,已在20個以上省區有發現。按照分布區域及風格的不同,一般將中國境內的巖畫劃分為北方、西南和東南三個系統。北方系巖畫主要分布于內蒙、新疆、寧夏、甘肅、青海等地,以鑿刻的寫實動物為主;東南系巖畫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臺灣等地,以鑿刻的抽象圖案為主,內容多反映先民的出海活動;分布于云南、廣西、四川、貴州一帶的巖畫,則以紅色涂繪的人物圖案為主,構成中國巖畫的西南系統。在上述西南地區目前已發現巖畫地點近200處,其中貴州約40處。
考古學界認為,不少巖畫與某種儀式活動有關。換言之,巖畫是某種儀式活動的結果。對于美術與儀式之間的關系,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曾以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圖案為例進行過論述。在其《美術、神話與儀式》這本個人著作中,張光直提出,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是協助巫覡溝通天地神人的各種動物的形象。而神話是商周祖先祭祀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位的統治者依神話權利繼承“德”并身體力行之以建立其政治權威。
神話是各種儀式的內核。由于神話的存在,才使得人們相信舉行各種儀式可以禳災祈福。英國學者哈里森認為,所有神話都源于對民俗儀式的敘述與闡釋,所有原始儀式,都包括有作為表演的行事層面和作為敘述的話語層面兩端,而動作先于語言,敘事源于儀式。敘事是用以敘述和說明儀式表演的,而關于宗教祭祀儀式的敘事,就是所謂的神話。貴州紫云巴郎的“射日舞”與“射日神話”,威寧彝族“撮泰吉”與相關傳說的關系,較好地說明了儀式與神話間的密切聯系。
因此,巖畫作為美術之一種,通過儀式與神話發生關聯。反之,我們應可用流傳于巖畫附近的神話傳說來對巖畫的內容作出解讀。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西南系巖畫中的多處地點可以用當地民族的神話傳說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讀。廣西左江巖畫、云南滄源巖畫便可能與不同地區的壯侗語族創世神話有關。
流傳于廣西的創世神話認為壯族先民的創世神是一位叫姆六甲的女子,她生自花蕊,受風而孕,腋下產子。所生之子不分性別,姆六甲遂從山上采來野果,拋向人群,搶得辣椒的遂成男子,得楊桃的成女子。姆六甲后來神格下降,被其子(或說其夫)布洛陀取代,成為住在花山之上,專司生育的女神。她在花山之上種植百花,并將花朵送往人間,得白花的人家生男子,得紅花的生女孩。
并非巧合的是,左江流域約80處巖畫地點中部分圖案密集的地點即被稱為“花山”,過去認為可能系“畫山”之訛,顯系臆測。非但如此,左江巖畫上的許多內容可以與上述神話相對應。如一張開雙臂,上掛滿小人的以往釋作“人祭”的圖案,正反映了創世女神腋下產子的情景。人物手中所持之物,其中一種類似匕首的器物,過去認為是“青銅短劍”,結合創世神話,其應為“辣椒”或狀似辣椒的器物;一種圓形中央帶芒的圖案,以往認為代表“銅鼓”,結合創世神話,其可能為“楊桃”。另巖畫中常見的腰中佩環首刀的巨型人物,可能系神話中的另一創世神“布洛陀”。一言以蔽之,巖畫上反映的是其創世始祖的各種活動。
通過巖畫、儀式與神話的橋聯,考古學家嘗試著用“古老歷史心性與記憶遺存”的當地神話傳說對西南系巖畫進行解讀,對“為何而繪”作出初步解答,事實證明是可行的并可能漸漸接近于歷史的真實。至于何時而繪,尚有待更多考證,初步預測是早可至漢晉,晚可抵宋明。而貴州巖畫的主要年代應在宋明時期,因為馬是貴州巖畫的主體圖案,可能與宋代廣西馬市的設立促進了周邊地區養馬業的興盛這一歷史背景存有一定關聯。與貴州巖畫類似的圖案在明代前后的洞棺葬棺木中也有不少發現,或許也可說明貴州巖畫的年代下限可至明代前后。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