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諶貴璇 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 婷
安順傾力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
文/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諶貴璇 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 婷
安順市緊緊扭住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加快發展這個“牛鼻子”,強化品牌打造,突出精品特色,開創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局面。
為提升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與競爭力,5月12日,“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涌’行動推介展銷會”在山東青島舉辦。展銷會上,以金刺梨、關嶺牛、火龍果為代表的安順綠色優質農產品獲得與會嘉賓和當地企業的關注及好評。
近年來,安順市緊緊扭住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快速發展這個“牛鼻子”,強化品牌打造,突出精品特色,開創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局面。如今,“農業園區化、產業鏈條化、產品商品化、農旅融合化”成為安順三農工作的真實寫照。
采茶時節,凌晨4時,在普定縣黔龍茶業有限公司務工的村民陳太英背起竹背簍、打著電筒來到茶園,開始一天的勞作。
“采得多就賺得多,能給家里多補貼一些。”陳太英告訴記者,最多時,一天可以賺一百多元。
黔龍公司的茶園是安順市首批茶葉產業示范基地,像陳太英一樣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有2000余人。公司負責人陳懷勇告訴記者,依據“特惠貸”政策,每戶貧困戶最多可貸5萬元入股公司,按照8%的分紅比例,公司現在已經吸納了66戶貧困戶入股,每戶貧困戶三年可分到1.2萬元紅利。
為更好地打造安順茶葉品牌,2016年,安順市扶持當地茶企在對口幫扶城市青島開設了12個茶葉實體店,規范代理渠道,一年銷售額達1.2億元。現在,安順茶葉不僅打開了山東市場,在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的銷售也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近年來,安順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目標,大力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規劃引領,出臺實施方案,落實具體措施,打造了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烤煙、優質糧油等一批優質特色農業產業,實施“關嶺牛振興、蛋禽倍增、生豬提升”三大計劃,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達26.9%,位居全省第一。
同時,強化品牌打造,抓好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基地建設,打響“高原牌”“綠色牌”“有機牌”,打造了百靈、柳江、瀑布、朵貝、百花串等一批蔬菜、水果、茶葉、生態畜牧優質品牌,推出云峰屯堡、平壩小河灣、普定秀水等休閑觀光農業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名特優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2016年12月,由農業部發布的我國新增71個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品中,安順金刺梨、關嶺牛、關嶺火龍果3種農產品獲選,成為當地農產品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新“名片”。

安順市宋旗鎮使用大棚栽種技術,帶動13個村寨的800余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圖為食用菌大棚。
“經過改革發展,安順市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產品供給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安順市副市長熊元說。
走進位于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的西秀區蔬菜產業示范園區,菜農們正將一箱箱新鮮的蔬菜裝車運往全省各地,一派忙碌景象。
西秀區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綠葉菜類生長,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因此,當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省級現代高效蔬菜產業示范園區。
按照“產業集聚、資金集合、項目集中、效益集顯”的原則,西秀區將鞏固提升滬昆高速公路沿線的蔬菜產業帶發展,“現代高效蔬菜產業示范園區”建成后,種植規模為20萬畝,產值占西秀區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能夠更大規模地將綠色、有機蔬菜直接從種植基地送到市民餐桌上,既可以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又可以穩定農民的菜園子,還能取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新突破。
“2010年以來,安順蔬菜的銷售額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2016年形成井噴式發展,今年可以繼續占領市場,形成后發優勢。”安順市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百世友告訴記者。
四月初,關嶺斷橋鎮蔬菜產業園內種植的小白菜、辣椒等蔬菜郁郁蔥蔥,山坡上、沿河兩岸的枇杷已經掛果。作為安順市農業產業發展較早的園區,關嶺斷橋充分發揮低熱河谷資源優勢,打造集早熟蔬菜、精品水果、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體系,建成長20余公里,規模達5000余畝,集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綠色生態長廊。
“園區集聚農業發展的要素,有效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已成為安順市特色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熊元說。
此外,安順還依托省內外大專院校及農業科研、農業推廣機構,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特色農產品自主創新能力。開展紅芯薯、金刺梨、山藥等特色農產品提純復壯;加強火龍果自花授粉品種繁育基地建設及示范推廣;加大對“關嶺牛”“宗地花豬”“平壩灰鵝”等品種資源的保護和擴繁力度。堅持把各級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特色農產品發展振興的主平臺、主載體、主戰場,堅持市縣鄉協同推進,做大園區總量,提高園區質量,鞏固提高“鄉鄉建園區、縣縣有平臺”的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格局。
截至2016年12月底,安順市28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64個,簽約資金134.39億元。入園企業3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67個,帶動27.83萬農民就業。園區實現總產值211.16億元,銷售收入157.07億元。全市86個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園區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輻射范圍逐步擴大。
農產品暢銷,重在營銷,根在品質。
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時,安順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確保生產出優質、安全、放心的產品,助推“黔貨出山”。對老品牌的改造上,安順也借助科技和市場的力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為輻射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安順開發區宋旗鎮通過建立產銷一體、農旅一體的融合發展道路,不斷延長產業鏈,進行精準扶貧和產業發展。
“我們使用大棚栽種技術,帶動13個村寨的800余戶貧困戶1700余貧困人口種植食用菌,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讓三分之二有勞動力的群眾增加收入。目前與西秀區、鎮寧、普定等區縣的部分鄉鎮簽訂了210萬棒食用菌生產協議。”宋旗鎮副支書王仕榮告訴記者。
通過強化農業市場及信息體系建設,安順市突出抓好特色優勢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生鮮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和冷鏈物流。同時,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數據“聚通用”一體化,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貴州黔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利用“大數據”收集市場蔬菜消費狀況,了解農戶種植作物后,與農戶合作進行集中育苗,分散育苗種植風險。在西秀區,當地配置了“社區流動服務車”,使用O2O營銷模式,線上收集消費數據,線下指導農作物種植品種,用需求定市場,減去二次販售環節,減少“增產不增收”現象。
此外,安順還出臺完善了“1+N”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示范推廣平壩塘約、普定秀水等改革典型,積極穩妥推進“三權”促“三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有效激發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活力。
談及安順三農工作和特色農產品產業,安順市委書記曾永濤告訴記者:“我們必須要久久為功,緊緊圍繞‘精準’這條主線,繼續集中精力、集中火力,確保2017年脫貧攻堅再戰告捷,開創安順三農工作新局面。”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