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支剛
美麗沿河 努力從“邊沿”變“前沿”
文 何支剛
沿河自治縣圍繞立足從貴州“邊沿”變為融入成渝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前沿”,加快建設百姓富、生態優、實力強的美麗沿河,著力在八個方面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實現良好開局。
2017年,是五年藍圖繪就實施的開局之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沿河自治縣圍繞立足從貴州“邊沿”變為融入成渝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前沿”,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綠色健康產業基地、內陸沿江開放橋頭堡、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設百姓富、生態優、實力強的美麗沿河,著力在八個方面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實現良好開局。
突出全民參與,辦成“一件大事”。以承辦銅仁市第六屆旅發大會、喜迎30年縣慶為契機,全力加快項目建設、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服務質量。
全力加快項目建設。完成溫泉城、天瑞酒店、烏江溫泉酒店、濱江酒店一條街、旅游商品一條街、土家美食一條街及配套設施建設;完成候渡坪景區、黎芝峽景區建設;完成淇灘文化旅游、洪渡風情小鎮和思渠古鎮建設;完成沙子南莊及中界農業休閑觀光示范園區、淇灘皂渡玫瑰產業園建設。
全力豐富旅游內涵。深入挖掘農特產品、工業產品和文化產品,積極謀劃包裝一批旅游線路、旅游商品,做到旅游包裝精細化、精品化,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億元、增長25%以上。
全力提升服務質量。立足活動多、規模大、規格高的要求,以一流的業績、一流的質量、一流的水平,把“兩會一節”辦成推介沿河、傳播文化的盛事。
突出城鄉發展,強化“兩個抓手”。按照銅仁市提出的要求,以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承載能力為著力點,實現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容3平方公里以上,新增城鎮人口2.5萬人以上。以建設“數字化城管”為著力點,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人性化、智能化、法治化建設,提升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努力創造潔凈、舒適、文明的城市環境,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加快思州新區、黃金山片區、枕頭堡片區、河東糧站片區、崔家村片區等區域開發建設。完成烏江麗都、浙江商貿城、烏江商業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建設思州新區至淇灘、沙子至中界兩條城市快速干道,以縣城為中心,將中界、黑水、淇灘等周邊鄉鎮融入縣城區規劃,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及和諧社區。
突出結構調整,助推“三大產業”。助推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按照“集中連片栽、集中連片種、集中連片養、加工進園區”的思路,連片打造譙家、沙子、新景、官舟4個5000畝以上高標準農業產業示范園。深入實施糧食增產工程,確保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萬畝以上、糧食總量20萬噸以上。
助推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積極引進地熱資源、納米碳酸鈣、新型石材、沿河山羊養殖及肉制品加工等產業項目。建設以鐵皮石斛、白芨、青錢柳、天麻為主的10萬畝中藥材基地。確保新增投產企業10家以上,新增規模企業4家以上,新增民營企業200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3.1億元以上。
助推電商產業壯大發展。搶抓實施“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和大數據戰略政策機遇,完成眾創服務中心大樓建設,新建標準廠房2萬平方米,完成50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建設,建成180個“貴農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
突出項目建設,夯實“四大基礎”。暢通便捷交通。加快沿河-印江-松桃高速公路、G211沿河黑獺-印江縣城二級公路、烏江三橋、沙坨大橋等重大項目建設。實施1850公里自然村寨公路建設通達工程。
建設安全可靠水利工程。完成甘溪水庫、當壩水庫和鄧家溪水庫建設,完成縣城供水擴建、雨水排水和官舟、洪渡、思渠集鎮供水工程,啟動烏江河道治理和烏江大型提灌項目規劃編制工作,實施夾石潭子水和甘溪四家溪、標水塘3座病險水庫和板場、土地坳、泉壩、新景4個集鎮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
保障穩定電力。全面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從結構上解決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問題。全年綜合供電可靠率達99.6%,銷售電量4億千瓦時以上。

何支剛(前排左二)在貴州沿河經開區了解企業生產情況(肖玉葉/攝)
提供智能高效通訊。建成4G基站100個、光纜100公里、寬帶接入端口1000個,實現城市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改造覆蓋用戶3.5萬戶、農村家庭數字電視延伸覆蓋用戶3萬戶、高清交互數字電視用戶3萬戶。全面啟動“廣電云”戶戶用工程。
突出環境保護,落實“五大舉措”。落實“山青”舉措。全力實施全域綠化“六綠”工程,打造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廊道。完成各類營造林36.5萬畝,綠色沿河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造林綠化2.53萬畝。完成1個省級生態鄉鎮和1個省級生態村創建工作。
落實“水凈”舉措。推進烏江沿岸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確保全縣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90%以上,出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0%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86%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落實“天藍”舉措。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加強城市道路、工業、礦山的揚塵綜合整治,加快縣城天然氣推廣和改造安裝工程建設,力爭縣城管道燃氣普及率達70%以上。
落實“地潔”舉措。努力實現“吸、掃、沖、收”全方位保潔,加快官舟、洪渡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
落實“氣鮮”舉措。扎實抓好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
突出開明開放,深化“六項改革”。深化投資融資體制改革,確保全年融資到位資金30億元以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聯審聯辦工作新機制,積極推進大數據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變“群眾跑”為“數據跑”,切實解決辦照容易辦證難問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加大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健全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政府和市場合理分工的管理體制,推行環衛作業、園林養護等城市管理社會化運作模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按照“依法監管、公正高效、公開透明、協同推進”的原則,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維護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深化土地林權制度改革,深入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逐步構建“產權歸屬明確、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規范有序、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
突出統籌兼顧,完成“七大計劃”。完成脫貧攻堅計劃,讓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完成教育提質計劃,堅持脫貧攻堅教育先行,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完成健康沿河計劃,深入實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成收入提升計劃,大力實施“雁歸工程”“三個15萬元工程”“千企改造工程”,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收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實現城鄉居民家庭財富普遍增加。完成就業惠民計劃,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100人,城鎮新增就業5700人,職業技能培訓2000人,失業人員就業760人,創辦企業個體工商戶48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60萬元。完成社會保障計劃,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新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000人以上,不斷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完成平安創建計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突出民生保障,辦好“十件實事”。實現51個貧困村出列,減少貧困人口2.86萬人。完成縣人民醫院三期主體工程和16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建成通村油(水泥)路250公里,改造縣鄉道82公里。完成118個村農村綜合信息網覆蓋工程。實現鸞塘高級中學、鸞塘初級中學、鸞塘書院開工建設。完成農村危房改造7500戶,受益人口6.9萬人;新開工建設小康房280套、城市棚戶區改造2950戶;完成門診、瓦窯坨、崔家村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157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和小康水工程。完成和平、團結、客田、新景、塘壩、黃土、中寨、曉景、譙家、泉壩10個鄉鎮(街道)小康寨整鄉鎮(街道)推進示范工程建設。建成和平聯橋、官舟集鎮、譙家馬鞍山、土地坳竹花和沙灣、曉景三合、新景集鎮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完成縣城區智能停車場建設。
(作者系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