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而通達

何善蒙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民間宗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對于孟子來說,本心(良心)還有一層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構建一個通達無礙的精神世界,由此人可以超越世俗的種種限制和束縛。通達的內心,才是生命應有的境界。
談到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孟子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后來的陸九淵、王陽明,都在孟子這里獲得了心學的強大資源。孟子所談論的心,不僅僅是具有根本的道德決定意義的心——即是作為人、還是淪為禽獸的價值選擇,正是在心的意義上,人類表達出了高于動物的存在意義。當然,對于孟子來說,本心(良心)還有一層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構建一個通達無礙的精神世界,由此人可以超越世俗的種種限制和束縛。
由于種種原因,后人在討論到儒家的時候,多數會認為儒家的人非常教條、刻板,有時候甚至不近人情。這樣的印象可能跟明清以來道學先生的形象被不斷塑造和傳播有關,其實跟儒學(尤其是先秦儒學)的傳統是不相符的??傮w上看,儒家所強調的是一種通達的心靈,一種圓融的處事方式。《孟子·離婁下》載有一個被廣泛引用的故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這個故事之所以會引發很多人的興趣,是因為在這實際上討論了一個具有極大沖突的情境。淳于髡提出的問題是,男女授受不親這是一條禮的規定(相當于今天的法律),而現在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情境,就是嫂子掉進水里了,那么該不該出手相救?這里涉及到的問題是十分明顯的兩難。當你出手救嫂子的時候,你必得伸手去拉,這樣一來,你肯定要違背“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定;但是,如果你不去拉嫂子,嫂子就會淹死。由此,在拉與不拉之間,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兩難選擇。孟子對于這個問題的判斷則十分干脆、直接。就是必須去拉。
其實,孟子的立場很清楚,那就是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在這個前提之下,儒家為類似的倫理困境的解決,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案,就是經和權的關系。所謂經,就是原則的規定,禮法的制度,這是整個社會作為規范化、有序化存在的基礎。而權,就是根據具體的情形采取變通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人的思想傳統中,很少出現類似西方的所謂兩難處境。因為在權的意思上,中國思想可以在一些具體的、特殊的情境處理上,在強調以生命價值為根本的前提下,獲得一種圓融的解決方案。而這種圓融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來說,也并不違背儒家的根本價值、精神。
何以可以做到權變?那就必須有一顆通達的心靈。通達的心靈是鮮活的、靈動的心靈,不是僵化的、固執的。也就是說,人若要獲得通達,就必須要在內心首先實現通達,唯有內心的通達,才能真正實現對于瑣碎的事實的超越,真正去實現儒家的精神價值。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是很難做到的。在儒家的傳統中,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通達權變。這就意味著通達的心靈實際上就是儒家所達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一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
如何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就必須要使得自我的內心與天地之道相貫通,而不是受限于物欲。孟子很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說“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者為小人”,大體就是天地之道,小體就是欲望。也就是說,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自己的選擇。內心堅守在道的立場上,就是大人;內心淪于物欲之中,就是小人。所以,通達與否,在孟子看來就是取決于內心的狀態、內在的狀態。由此,孟子在書中屢屢談及“求放心”(把放逐掉的心找回來)、“養浩然正氣”,只有這樣,人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對于自我的價值立場的確定。在堅守人的立場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對于物欲的超越。
后來朱熹在討論到讀《四書》的次第的時候,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所謂“發越”,就是實現精神境界的超越,在自我的內心實現轉換,從而實現內心的通達。通達的內心,才是生命應有的境界。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