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柴帆
敲響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戰鼓
本刊記者|柴帆
2016年我國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到了20多萬億,總量超過房地產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已經成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

2017年4月17日,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會議在河南鄭州舉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達到75%,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基本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是農業生產與市場連接的紐帶,是農業商品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與種植業、養殖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的“龍”型經濟格局。
2016年農業部印發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指出,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產業融合的必然選擇,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建設健康中國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笆濉睍r期,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持續向好,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產業融合新主體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為“十三五”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規劃指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成為了產業融合的重要力量。規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8萬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近20萬億元,“十二五”年均增長超過10%,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由1.7∶1提高到約2.2∶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
同時,規劃表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創新步伐逐漸加快,初步構建起了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示范推廣了一批成熟適用技術。產業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東北地區和長江流域水稻加工、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加工、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區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環渤海地區蘋果加工、沿海和長江流域水產品加工等產業聚集區。帶動能力增強,建設了一大批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原料基地,輻射帶動1億多農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2016年我國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到了20多萬億,總量已經超過房地產行業,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同時,農產品加工業正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農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依靠科技進步,深度開發利用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品是加速我國實現“兩高一優”和現代化農業的關鍵措施之一,也是一些發達國家改造傳統農業的成功經驗。
戴小楓說:“今年和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提出要發展農產品加工,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引導加工企業集中發展,實現加工生產融合,習總書記說了發展現代農業融合,重點是加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的概念是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即以產后為主體的,以相關服務業組成全新的產業體系?!?/p>
4月17日,在河南鄭州召開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品牌創建推進工作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加工業是農業品牌建設的基礎,只有加工業做好了,唱響品牌才有底氣;品牌引領和驅動加工業的發展,只有品牌做好了,加工業才能做大做強。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品牌創建,是一項必須長期抓、經常抓、認真抓的戰略性任務,是農業農村創新的領域。
韓長賦介紹,今年開始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整合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出項目中,今后力度只會加強、不會減弱。下一步將聚焦主導產業,重點支持優質特色果品、蔬菜等園藝產品生產,對各類農產品貯藏、烘干、包裝和分等分級等環節進行補助。
此外,主食加工也將獲得大力支持。日前,農業部下發了深入開展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的通知,要求各地開發多元化主食產品,培育一批示范企業,宣傳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等模式;發展“餐桌”經濟,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鏈條供給模式。
戴小楓認為,發展現代農業,就是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的本質就是發展,就是以工業的理念、工業的方法、工業的管理,去發展農業。簡單說就是將村里人變成城里人,把農民變成工人,把農業變成工業的過程。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把產后農產品的貯藏、保鮮、加工放在農業的首位,非常重視農產品加工及其深度利用技術開發,如美國的玉米深加工技術,日本的稻谷加工技術和裝備,瑞士的制粉技術,歐美的油脂精煉及副產物精細化工產品制取技術等均稱雄于世。
戴小楓說:“在我國的農業體系里,農產品加工業一直是短板。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600美元左右,而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這些國家人均GDP都是8600美元的時候相比,這些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發展程度要比我們高很多。雖然,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經過了16年的高速發展,且以不低于2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但仍低于同期西方發達國家的速率,因此,我們應在此方面進一步加強”。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不完善,產加銷發展不夠協調。農村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差,融合程度還比較低。農業生產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如土地、水等資源約束加劇,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壓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費者信心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市場化發育程度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被人為地分割在城鄉工農之間不同的領域、地域,導致農業成本高、效益低。
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滯后,帶動能力不夠突出。與農業生產規模不協調、不匹配,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2.2∶1,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3~4∶1。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比發達國家落后15~20年。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資源性的傳統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少。加工專用品種選育和原料生產滯后,農產品產地普遍缺少儲藏、保鮮等加工設施,產后損耗大、品質難保障。融資難、融資貴、生產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環境制約依然突出。
股份合作數量較少,利益聯結關系不夠緊密。農業集約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民與企業之間訂單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約束力,有些合同不夠規范,履約率不高,雙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風險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約,合作、股份合作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數量不多。
國際競爭不斷加劇,國內產業融合不夠充分。國內大宗農產品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同類產品的國內外價格差不斷擴大,進口壓力不斷加大,產品市場受到擠壓。中美中歐農業投資協定正在加快談判,國內企業發展粗放、產業鏈條短、融合度低,銷售渠道和品牌效應與外資競爭面臨更大壓力。
面對當下農產品加工業面臨的瓶頸問題,戴小楓認為,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必須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向智能化、信息化、個性化、服務個性化的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中的應用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先進程度和發展水平,在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工業中,90%以上的商品都采用了高新技術,經濟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在我國的研究應用才剛剛起步。因此,加強高新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代高新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是實現農產品加工的重要保證。
另一方面是向營養健康產業發展。在營養健康產業發展上,實現精準營養化發展,營養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功能食品是一種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防病療病功能的食品。
戴小楓表示,要想實現以上兩個方面的發展,必須培育壯大主體,大力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多渠道支持各類主體發展壯大,加強龍頭企業培育,鼓勵工商資本投資,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業,讓他們與加工業共同發展壯大。
以市場導向為主,突破體制障礙,實現體制創新?,F代農業是全產業一條龍的新型產業體系,是一種發展新業態。而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在農業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管理部門,這便打亂了產業鏈的連續性,將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切成了十幾段,這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律和客觀需要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農業的管理體系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只有體制創新,才能極大的激活生產要素,提高生產力水平。
加強宏觀管理,盡快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我國農產品加工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全社會要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認識,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看成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最有力的措施的高度來認識。國家要在宏觀政策上給予支持和保護,盡快制訂“農產品加工”的產業政策,確立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與目標,以及相應的措施。明確國家、地方、企業、個人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的責任與義務。
戴小楓強調,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便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能夠有效平衡我國農產品的供需關系,調節供需矛盾,將剩余農產品轉變成營養健康食品,更能解決我國糧食儲存難題。
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產業,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風向標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也是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