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民 高曉冬 江南大學苑鵬 夏凱 黨艷婷 段盛林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溫霖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關于瑪咖產業在中國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文|李愛民 高曉冬 江南大學苑鵬 夏凱 黨艷婷 段盛林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溫霖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云南楚雄 瑪咖實物圖
瑪咖是源自秘魯的一種優良植物資源,近年來獲批新食品資源并在中國迅猛發展。由于瑪咖產業在我國被大肆炒作,瑪咖原料和產品價格在近幾年出現了過山車式波動,出現了我國云南地區農民從貸款種植瑪咖到爛在地里無人問津的窘態。本文從瑪咖種植和研究現狀、產業調研與思考、未來發展建議等方面分析了瑪咖產業的概況、提出了產業發展建議。
瑪咖,又名瑪卡(西班牙語:Maca;學名:Lepdium meyenii Walp),歸類于十字花科、獨行菜屬,是1年生或2年生草本植物,是獨行菜屬中唯一有肥厚的下胚軸的物種,下胚軸可能呈黃色、紅色、紫色或黑色等,原產于海拔3500~4500米的南美安第斯山區。瑪咖含有瑪咖烯、瑪咖酰胺和其他生物堿等功能成份,具備抗疲勞、增強生殖能力、調節內分泌等優點,且營養豐富,安全無副作用。
秘魯人在5800年前開始食用瑪咖,被成為“秘魯人參”。80年代后,FAO等國際組織建議各國推廣瑪咖產業,隨后瑪咖保健品在美歐、日本等地流行;1992年瑪咖被國際植物遺傳資源研究所列為珍稀植物;2002年衛生部正式批準瑪咖進入中國,2003年瑪咖在中國云南麗江試種成功,2011年衛計委批準瑪咖粉作為新資源食品,隨后瑪咖產業在中國進入發展期,2014年瑪咖產業值已達100億元人民幣,國際產業值達到100億美元。

楚雄市東華縣上百竄村農戶瑪咖種植地
瑪咖對種植環境要求嚴格,生長地的年平均氣溫是5-10℃。耐寒性高,適應性強,可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土壤地區種植。瑪咖種植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即3-4月份育種栽培,6月份開始大田野栽移苗,12月份或次年1-2月份收獲。由于瑪咖種植地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目前高原地區瑪咖年產300-600斤不等。
相關鏈接
云南麗江市瑪咖的主要種植區,在2011年瑪咖成為新資源食品之前,麗江種植面積不超過2000畝,云南全省種植面積不超過6000畝,全省年產量2400噸;2013年,麗江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2014年達到7萬畝;截止2015年,麗江種植面積為8萬畝,云南省種植面積至少10萬畝。
根據云南省規劃,至2020年全省瑪咖種植面積為20萬畝。為此目標,云南省政府制定了第一個技術性規程即《麗江瑪咖栽培標準技術規程》,明確對種種環境、育苗、大田、病蟲害、運輸等方面做了規范。比如在2800米以上海拔種植,要求輪作、禁止連作等。此外,國內除了云南省之外,在四川、新疆、青海等多個省份也開始種植瑪咖,如四川涼山州每年的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
2016年5月份,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聯合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及北京天沛富商貿有限公司對國內各地瑪咖種植地開展了全國普查,調研了云南、四川等地100余村,收集了303個樣品。調查發現以下結果:

瑪咖種植地的農藥瓶及地膜
低海拔種植:從考察的地域性結果來看,從海拔1800米到4300米都有廣泛種植。比如云南省楚雄市東華鎮小澤河村海拔1857米;另外在海拔2600米的云南省西昌市會東縣滿銀溝鎮等地也有種植。而云南省出臺的技術規范要求瑪咖種植海拔不低于2800米。
田間管理水平差異大:由于云南很多山區及平原地帶都有種植,導致不同農戶的管理水平差異很大。種植在雪山上的瑪咖,個頭較小,產量較低。由于交通不便,農戶一般不施肥,不噴藥,不除草,生長較為天然。平原地區的瑪咖種植戶,種植瑪咖精耕細作,施肥澆灌,除草除蟲,以楚雄市東華縣上百竄村農戶為例,有些農戶種植瑪咖畝產收獲1000kg,而其他地區瑪咖的平均畝產多在200-300kg之間。
農藥、膨大劑、化肥使用高:雖然瑪咖種植地大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病蟲害較少,但是有些農戶依然噴農藥如醚菌酯等,廣泛使用膨大劑如氯吡苯脲等,方便種植的農民都追加化肥和農家肥。由于地膜具有提高土壤水分、防止害蟲侵襲和微生物導致的蟲害等作用,絕大部分地區種植瑪咖使用地膜,導致地膜殘留土壤中,需要上百年降解,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污染。
種源混亂:瑪咖分為黑色、紫色和黃色等品種,其中黑色瑪咖因為有效成分如瑪咖烯和瑪咖酰胺含量較高而備受追捧,價格也高。但是農民購買瑪咖種的時候無法辨識瑪咖的品種,育苗后也無法看出種類,只有等收獲時才能得知瑪咖種類。很多種業商家不能提供真實的種源,所以農民購買的黑色瑪咖種子,種植后發現有黃色的和紫色的瑪咖,因此瑪咖市場的種源較為混亂。
種植戶賠本:干果價格為400元/kg,現在天價的瑪咖果降到蘿卜價,很多農民寧可讓瑪咖爛在地里也不采收。從種植成本來看,1畝地需要化肥400元,種子100元,灌溉用水及設備用油20元,膨大劑30元,綜合種植成本550元;另外土地租金為1200元/畝;云南地區人工費為100元/天,工時費是種植瑪咖的主要費用,1年約合1000-1500元;綜合種植、人工、土地費用,種植1畝瑪咖的總成本至少2750元。從收益來看,按照畝產600kg鮮果,150kg干果來計,以2016年市場平均價10元/kg核算,種植1畝地瑪咖,農民銷售收入1500元。總體來看,每種1畝瑪咖,農民要賠本1250元。因此,調研發現很多農民寧愿瑪咖爛在地里,也不愿花人工費去采收。

云南省的瑪咖種植基地示例
營養成分分析方面:目前國內外的文章聚焦在瑪咖營養成分的分析,比如干瑪咖粉有10%左右的蛋白質及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為36.75%;含有6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含有8%左右的膳食纖維,另外還有礦物質如鈣、銅、鋅、鉀及維生素如B1、B2、B6等;瑪咖粉中還含有一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含有人體極為健康的亞油酸和亞麻酸。
功能性成分分析方面:瑪咖中主要的功能活性物質是瑪咖酰胺和瑪咖烯等,天然活性成分還包括芥子油苷、生物堿及其分解產物甾醇、多酚類、異硫氰酸芐酯物質等。瑪咖中的總生物堿可達0.7%,瑪咖酰胺的質量分數占0.16%-1.23%;芥子油苷在新鮮瑪咖根中的質量分數約為1%,異硫氰酸芐酯在干燥瑪咖根提取物中為0.11%-0.12%。甾醇在瑪咖根提取物中的質量分數約占0.1%,其中β-谷甾醇(45.5%)含量較高,其次是菜油甾醇(27.3%),麥角甾醇(13.6%),菜子甾醇(9.1%)等。另外,還有一些微量的次級代謝產物如兒茶素等黃酮類化合物。
此外,通過小鼠試驗研究,已經證實了瑪咖中多酚化合物具備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作用;證實了瑪咖酰胺、瑪咖烯、芥子油苷和類固醇物質對增強免疫和抗疲勞的作用;證實了瑪咖水醇提取物對提高精子活力和數量及提高哺乳動物生育能力的作用;證實了瑪咖的生物堿具備抗抑郁、調節內分泌的作用;通過細胞實驗證實了瑪咖甲醇提取物具備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還確認了2種瑪咖生物堿具備抗癌的作用。另外,通過毒理實驗證實瑪咖對鼠無毒副作用。
瑪咖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較為薄弱,在瑪咖被獲批新資源食品后,瑪咖相關的保健品逐年增多,且瑪咖保健品以增強免疫力、緩解體力疲勞為主要宣稱。在國家出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后,諸多公司開展了以瑪咖為原料的特醫食品研究,但是由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評價程序和檢驗方法及食品穩定性研究要求剛公布細則,大部分瑪咖特醫食品還未開展臨床試驗。
在瑪咖價格高漲的2013-2015年度,有不良商家向瑪咖中摻入蕪菁等成份,還有一些中間商購買其他地區的劣質瑪咖充當香格里拉等地的優質瑪咖,擾亂了市場規則。但是迄今,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方法鑒定瑪咖粉的真偽及源產地。據悉,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正在聯合國內科研單位構建瑪咖指紋圖譜數據庫系統,用以鑒定瑪咖粉的純度和源產地。
瑪咖已被證實具備一定的調節身體健康的作用,如提高免疫力、抗疲勞等,但是作為外來物種,并沒有性味歸經的研究。從營養功能食品的發展方向而言,瑪咖已經被列為了新食品資源,如果把瑪咖的性味歸經研究清楚,可以從藥食同源角度深入挖掘瑪咖的利用價值,擴大瑪咖的研發范圍。據報道,已有公司開始從中醫角度論證瑪咖的性味歸經特點。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瑪咖產業在國內形成了百億規模,云南省有眾多瑪咖種植基地。國內涌現了從原料到終端產品的許多大型公司。格林恒信是國內第一家種植和推廣瑪咖的企業,并在2010年左右建立了標準化有機瑪咖種植基地,目前年產瑪咖1000噸以上;麗江百歲坊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國內較大的推廣瑪咖產品的企業之一,主辦了中國首屆瑪咖節。由于瑪咖已經被列入新食品資源,市場上的瑪咖有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多種形式。如瑪咖片、瑪咖酒、瑪咖飲料、瑪咖干果、瑪咖咖啡等。截止2015年9月份,國家衛計委監督網站公布的瑪咖保健品有24種,發布了全國9家食品生產許可獲證企業。根據云南省的規劃,預計到2020年瑪咖干品年產2萬噸,農業產值超過25億元,預計加工銷售收入500億元,而麗江市場占有量為云南省一半,瑪咖產業成為當地的百億產業。但從目前的市場形式和發展趨勢來看,云南省距離實現2萬噸規模的目標有較遠距離。為規范行業發展,麗江瑪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組織成立了“云南省瑪咖行業協會”,以規范瑪咖行業市場。
產業鏈體系的合理性:鑒于之前瑪咖產業的火爆趨勢,受到經濟效益的巨大誘惑,很多農民投入巨資甚至貸款種植瑪咖,由于市場原因,瑪咖價格暴跌導致農民嚴重虧本,打亂了健康的市場秩序。從瑪咖種植角度而言,農戶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農戶過量用藥、用肥,甚至噴灑膨大劑,出現了瑪咖空心等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從產品角度而言,許多中小企業缺乏資金實力,不注重產品質量,不注重研發水平,導致市場假瑪咖制品一度盛行。
針對原料供給和市場的特點,應該建立“大型企業+種植基地+當地農戶+科研機構”四維一體產業鏈體系。有實力的大型公司可以實現原料的保護價收購,并對種植基地的農戶提出種植要求,保證瑪咖的質量,保證產品的真實性,提高原料供給側質量;種植基地負責管理當地農戶種植技術、種業和采收等,負責協調大型企業按照一定比例以保護價收購農戶手中的瑪咖,剩余瑪咖讓農民以市場價自由銷售;科研機構負責實現瑪咖的真偽鑒定和等級分離,負責實現企業和農戶之間技術層次的良性互動,同時科研機構可針對瑪咖原料特點,結合企業市場需求研發瑪咖產品。
瑪咖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的必要性:依托國家或者云南省政府的資源,組建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機構為依托的科技創新聯盟。企業作為開發的主體,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瑪咖產品的基礎研發水平。企業可以借助科研機構研發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甚至開展深入的基礎研究,如瑪咖功效成分的提取、瑪咖的營養代謝基因組學研究,瑪咖產品的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瑪咖的基礎物性數據庫研究,瑪咖的腸道微生態學等。科研機構作為聯盟的共性技術中心,可協助解決不同企業面臨的技術問題,提升我國對瑪咖的科研水平,增強我國瑪咖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依托聯盟優勢,組織國內大型瑪咖企業,制定瑪咖及干制品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規范瑪咖市場制度。同時結合科研機構,組建瑪咖的認定和認證中心。組織大型企業構建瑪咖的真實性和產地數據庫,構建瑪咖產品追溯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借助科技部和政府其他資源打造聯盟安全標識以及瑪咖原料和產品的認證體系,提高行業透明度,增強我國瑪咖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同時以聯盟為契機,引進并消化、吸收國外最新的加工技術和產品開發理念,聯盟企業可以借助聯盟資源優勢,將自身產品通過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推廣至國外市場。并通過繁榮瑪咖市場,帶動瑪咖相關產業如功能飲料、特色農產品的資源整合。
瑪咖的監管體系的保障性:提高瑪咖生產主體的監管意識,政府牽頭制定并完善瑪咖的種植規范,同時政府機構自建或通過第三方資源建立種源鑒定和認證中心,保證從種子到收獲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科研機構研究膨大劑、化肥、農藥的檢測方法,列入瑪咖種植規范中。提高農民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并將產品等級和檢測結果同瑪咖銷售價格掛鉤。同時,借助科技部科技特派員等制度的優勢,宣傳科技下鄉,提升農戶科學種植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從政策和經濟角度解決農民單純的趨利種植意識。
提高瑪咖加工主體的監管意識:政府制定政策或者搭建加工檢測平臺,開展瑪咖原料的質量抽檢、動態管理等工作,提高加工企業的生產意識,聯合瑪咖原料的真實性鑒偽和產地研究平臺,督促加工主體的實現供給側真實性。同時加大對不法企業的處罰力度,定期曝光非法加工企業名單,納入瑪咖產業聯盟的黑名單,裁剪稅收優惠和項目申報等企業福利。
構建瑪咖經營主體的監管平臺:借助瑪咖聯盟的影響力,推廣瑪咖制品誠信經營觀念。借助政策資源,依托大型瑪咖企業,構建從瑪咖原料到瑪咖產品的可追溯系統,針對不同公司制定產品朔源體系。同時,整合瑪咖的市場資源,在不形成市場壟斷的前提下,保證國內市場的銷售穩定性;聯合業內力量開展瑪咖資源的對外推廣,如將瑪咖制品銷售至歐美等國家。
保護價收購,扶植龍頭企業:為了規范瑪咖行業的良性發展,政府和產業聯盟或者有實力的瑪咖企業可以做出行業擔當,依托四維一體產業鏈體系模式,使企業和合作社及農戶簽署保護價收購協議。政府和相關部門可加強瑪咖領域龍頭企業的培育,引導企業建立研發、管理體系,建設誠信體系,延長瑪咖行業的產業鏈。
規范化種植,產業化開發:通過政府和科技聯盟等資源,開展標準化種植工作,針對云南省不同地區的海拔和溫差及降水等特點,建立不同地區的瑪咖種植指導,因地制宜適度推廣綠色瑪咖產品、有機瑪咖產品。同時開拓瑪咖的下游加工實力,除了開發傳統的瑪咖片劑、固體飲料、酒、餅干等形式外,還可以開發餐飲行業的瑪咖菜品,并作為藥食同源的特膳食材;甚至研發瑪咖湯料等產品;還可以同我國的中醫藥資源相結合,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藥劑等,形成瑪咖產業化的多樣化發展。
通過行業聯盟,制定瑪咖標準:借助國家新食品資源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資源,建立包括瑪咖原料、產品在內的行業標準,調研云南瑪咖的原料特色,選擇最好的瑪咖種植區域,通過公開評審論證建立瑪咖地域性標識等。通過瑪咖系列標準的制定,規范瑪咖原料和產品交易市場,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加強基礎研究:同科研機構合作,深入開展瑪咖原料研究和新產品開發;提高瑪咖產業的科技支撐實力,提高基礎研究水平,在瑪咖提取物、食品、保健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藥品、化妝品等方面開展多領域產品研發和基礎研究,擴大瑪咖原料的使用范圍,保證瑪咖行業的持續性發展。
開拓國外市場:通過政府資源,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等宏觀政策,將國內瑪咖產品推廣至全球,同時通過研究標準結構,完善我國瑪咖制品的進出口法律、法規,實現瑪咖原料和制品同世界標準的無縫接軌。
苑鵬(1986-),男,山東人。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功能食品研究。郵箱ypt86@163.com;共同第一作者:李愛民(1978-),男,山東人,在職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功能食品研究。郵箱:lam0920@163. com。通訊作者:段盛林,(1968-),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功能食品研發。
注:本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中“薯類主食化加工關鍵新技術裝備研發及示范項目”中“薯類主食化技術提升與裝備研發”課題(2016YFD0401303)和北京市科技重大專項《馬鈴薯主食加工裝備研究及特膳食品開發項目》(D17110000191700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