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華環保基金資源再生專項基金專家顧問委員會 劉向群
建立航空運輸網絡是助推西南地區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
——關于建立跨國航空裝備再制造、租賃基地的建議
The establishment of air transport network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boost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
文/中華環保基金資源再生專項基金專家顧問委員會 劉向群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云南成為名貴藥材、菌類、橡膠、花卉、翡翠、茶葉以及許多珍稀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同時,處于大湄公河三角洲核心位置的云南,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復雜地形造成的交通閉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的最大瓶徑。因此,建立經濟、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大湄公河三角洲的經濟一體化,對于我國西南邊陲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據專家介紹,多山、多水、多民族的云南,修建每公里超過億元的高速公路,不僅無法收回成本(平均利用率不足5%),而且往往幾十公里才有出口,貧困地區、普通百姓很難受益,同時還會阻斷生物鏈、破壞生態平衡。而中小型飛機只需要200米土路就能起降,可以惠及到每個村寨,而且投入極低。據統計,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的山區,修建小型機場的成本僅為高鐵、高速公路的萬分之一,而且還可大幅度提高出行速度、降低運輸成本。而一架小型飛機的價格還比不上一輛高檔轎車。同時,小型飛機(包括直升機)還可兼顧旅游、灑藥、滅火、放牧、綠化、播種、救災、反恐、邊防巡邏以及醫療救護等。因此,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解決偏僻地區的交通運輸,基本上都是利用中小型飛機而不是高鐵、高速公路。僅南美洲的巴西就有上萬個機場。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貧困人口集中在西南、西北的偏遠山區。根據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的成功經驗,大量修建中小型機場,使偏遠地區以最經濟、最快捷、最環保、最安全(飛機的事故率不到公路、鐵路的1/2)的方式縮短與發達地區的距離、發展特色經濟、實現優勢互補的經濟一體化。因此,密如蛛網的航線已經成為發展經濟、救死扶傷的“生命線”。我們在西藏調查時了解到:藏南地區的牧民一旦得病,往往很難得到救治,有時不得不考慮向機場眾多的印度求援。
據統計,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30年內全球飛行器的數量將翻一番,達到10~15萬架,經濟總量將超過2萬億。而隨著低空空域的開放,我國的中、小型飛機的需求量將超過2~3萬架(相當于巴西目前的水平)、市場規模超過5000~6000億元。
中國再制造產業肇造者的徐濱士院士,利用高科技將廢舊產品直接還原成新產品,省去了開采、冶煉、鑄造等污染、能耗最集中的環節,不僅質量達到甚至超過新產品、壽命延長了1~3倍、成本降低了60%,而且節能減排超過80%,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受到李克強等領導的高度評價。該技術一旦在全國推廣,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據統計,再制造產業可使飛機的壽命延長2~3倍、維修成本降低40%、可靠性提高30個百分點。美國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B52轟炸機,通過再制造至今仍在使用,而且準備用到本世紀50年代,跨度達100年。不僅節約了數千億美元,而且比其它型號飛機的故障率低30%。
“再制造”不僅需要激光探傷、三D打印、等離子焊接以及納米陶瓷等高科技,同時還需要大量的人工拆解、組裝。發達國家過高的人工,使其再制造的成本比我國高出1/3,而發展中國家雖然人工低廉,但缺乏徐濱士這樣的高科技關鍵技術。而租賃業需要對回收產品再制造后才能多次租賃,致使租賃業的成本取決于再制造成本。因此,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是最適合再制造、租賃業發展的國家。
據調查,集中再制造一輛單車平均只需要20元、半小時,成本及所需的時間僅為傳統的分散維修的1/3。因此可以說,發達的互聯網+再制造成就了北京的共享單車。單車共享(實為租賃)不僅使利用率提高了300%、極大的方便了普通群眾,而且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淘汰了落后的單車購買和使用方式。專家介紹,隨著互聯網及再制造產業的興起,還將出現共享汽車、共享飛機、共享船舶、共享裝備乃至共享企業、共享人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將被徹底顛覆。面對這一巨變,誰率先發展在制造,誰就將代表了先進生產力而執未來世界經濟之牛耳。
面對我國西部地區、東南亞地區乃至全球對中小型飛機的巨大市場需求,我們將充分發揮我國再制造的巨大優勢,在云南建立我國第一家輻射西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國際航空裝備再制造租賃中心”,以高出同行業40個百分點的競爭優勢,取代目前傳統的“小生產式”的運營方式,帶動航空制造、租賃、維修、零配件、培訓、交易、金融服務以及貧困地區的土特產經濟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以再制造的“一招鮮吃遍天”,在國際大競爭中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產業之都”。
據調查,飛機的生產、維修、再制造,既需要高科技的檢測、探傷及表面處理,也需要勞動密集拆解、組裝,而這恰恰是我國的優勢。加上巨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吸引全球大批此類企業向中國轉移。為迎接這一產業轉移,我們一方面準備建立包括金融服務、人力資源培訓、質量認證、科技研發以及互聯網交易平臺等完整的服務體系;一方面準備在云南與美國通用及美國最大的航空裝備生產、維修、再制造企業之一的MRO公司聯合,建立全球最大的“國際航空裝備再制造、租賃基地”。



該基地預計投資200~300億(人民幣),建設周期3~5年。第一期覆蓋面為我國的西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700萬平方公里、8億人口;第二期將覆蓋我國西北地區以及西北亞地區。而在上述廣大地區實現運輸資源的優化配置、飛機共享,將大幅度提高飛機的利用率、降低貧困地區的生產、運輸成本,為實現西北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促進我國新疆乃至西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以及鏟除恐怖活動賴以生存的根基——交通閉塞、貧窮落后創造了條件。
云南基地建成后,可增加1000~1500億元的GDP;安置2~3萬貧困人口就業,并有效地帶動貧困地區的GDP1000億元以上。方便、快捷、經濟、環保、無處不在的“共享飛機”,必將為全球貧困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以及與發達地區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做出巨大貢獻。據悉,這項工作的可行性報告正由徐濱士院士工作站編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