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共享經濟的難點是什么?共享資源被從第四象限往第三象限推,這就是公共政策討論時面臨的困難。一些原來法律和技術都不排他的東西變成法律不排他、技術上排他。比如摩拜單車,到了一定程度,就開始規范它停在什么地方,低于多少步不能騎它。
現在大量討論第四象限變成第三象限的物品,也有很多令人很多稱贊的東西。但是這類物品發展太快,就會遇到瓶頸,遇到臨界點,原來不排他現在非排他不可。這兩個變動放在一起研究共享經濟,這是重點和難點所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
中國要將“制造強國”戰略這一條路走下去,“強”字應該有兩個意義,第一它是形容詞,我們的國家經過這么多年的奮斗,被建設成一個制造大國,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制造業生產總量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但是作為規模來說,我們還不是一個制造強國。希望經過我們大家三十年的奮斗,可以讓國家從一個制造大國走向一個制造強國。
“強”也是一個動詞,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制造業的發展,來推動國家實現現代化,使我們的國家變得強大。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實力的根本、經濟財富的來源。所以制造業的提升,實際上就決定了我們國家能不能變得更加強大,畢竟我們是依靠制造業起家的。
——中國工程院院長 周濟
消弭“數據鴻溝”,政府還是可以有作為的,至少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應該是共享的。但對于企業間的數據,不能行政性地命令企業數據共享,只能設計一些利益機制來促進它們共享數據,比如說讓企業認識到數據是資產,認識到數據是有價值的。這樣對于所有的人而言,如果你要獲取別人的數據,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彼此互相交換,從而實現信息的共享。
所以我想,解決“數據鴻溝”這個問題既需要從政策的層面考慮,也需要從利益的層面來權衡。政府不能籠統地要求所有企業都把數據公開,在競爭的社會上也很難這樣做。但是一些公共的數據,可以在不威脅國家安全、不涉及公民隱私的前提下,率先地、盡可能多地向社會、向企業開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會長 鄔賀銓
制造業盈利并未全面復蘇,主要是中低端產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的現象,以前我們很多制造業是為了全球貿易增長,突然之間全球貿易零增長了,它一時消化不了,所以這個產能過剩是長期的過程。我們看到部分中低端行業隱含的壞賬率比較高,包括制造業,最高的是商貿,這說明這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所以制造業目前沒有處于主動補庫存周期。沒有補庫存的動機,哪來制造業強烈的投資呢?
中低端的產業更多的是民營企業,比如服裝、家具、醫院、印刷等行業,現在仍然處在去庫存的階段。以前這些行業大部分都是出口全球的,突然之間人家不需要了,我們自己怎么消化呢?補庫存無力支撐制造業投資的大幅度回暖,所以沒有出現去庫存的新周期。
現在民間投資的信心已經有一些恢復了,但是還要繼續。基礎設施投資很重要,讓制造業實際成本降低的關鍵在中低端產業,所以我認為采取一些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因為目前的市場現狀就是產能過剩和“囚徒困境”,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市場的出清和并購,這里有很多問題,僵尸企業還是存在的,僵而不死,要鼓勵大企業并購。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但我覺得是有必要做的。
——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余棟
在我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加拿大的學者善意地提醒我們, 不要天真地認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過程會終止。且不說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剛剛超過50% 的階段,即使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已達到了80%,人們仍然在不斷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和多倫多,仍然在繼續擴大,而不是縮小。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際大都市的長大,不是因為外國移民的到來,而是因為大都市人口在本國人口當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更說明問題的現象出現在日本,日本的全國人口在下降,而東京都和東京圈的人口卻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奧秘,只需要看看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就可以了。
越是發達的國家,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比重越高。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核心區。這樣,既能滿足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交流,也能滿足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對于生活品質和多樣性的需要。人們往大城市搬遷的趨勢恰恰說明,信息科技沒有強大到取代面對面的需求,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取代。100 年之后會不會變化?不知道。100 年之后的事,估計也沒什么人感興趣吧。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陸銘
我們在講產業要升級,發展模式要發生轉變,那為什么要轉變?其實是要找到原因知道往哪里轉變。因為過去這些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依靠資源驅動和投資驅動兩個方面。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世界工廠,依賴的優勢是成本的低廉、勞動力的廉價。
但是到今天,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已經不再低廉。所以我們才看到有一些工廠開始轉到越南等其他的國家,是因為在那里成本更便宜,這是企業的本質所決定的。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具備巨大的能力。過去都說招商引資,要研究怎么把海外的資金引進來。但是今天很多中國企業考慮怎么能夠走出去,這些都是好現象。
人們可能把經濟發展速度變緩當做一個大問題,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向好的過程,是發展中的必經過程。只靠GDP指標和靠低廉的生產,這樣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所以現在中國下一步必須走向創新,而且可喜的是,中國也正在走向創新驅動的過程中。
所以對于企業來講,我們應該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中央提出的核心概念在于: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模式要改進,也就是所謂的“三去一降一補”。為什么要去產能?因為產能完全過剩,而且是低廉的這種沒有質量的產能過剩。如果不去掉,它就會繼續是一個包袱。就如同身上長了一個瘤子,就必須得把它割掉,才能繼續健康發展。
其實追求質量和追求產品的品質是每個企業本質的追求。企業應該永遠把它能夠提供最好的產品、提供人們最需要的服務擺在第一位,這樣才可以做成一個卓越的企業、做成令人尊敬的企業。
在過去,很多企業發展是靠對資源的獲取。比如土地、礦山和批文等。未來,我相信任何一個走下去的企業都必須在市場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強大的競爭力,才真正的有生命力。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