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自更
(河南省南樂縣林業局 河南南樂 457400)
美國白蛾綠色防控技術
袁自更
(河南省南樂縣林業局 河南南樂 457400)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稱網幕毛蟲、秋幕毛蟲、秋幕蛾,屬鱗翅目、燈蛾科、白蛾屬,原分布于北美洲,在河南濮陽地區發現該蟲主要危害蘋果、梨、桃、杏、柿、山楂、李、核桃、葡萄、櫻桃等果樹及懸鈴木、臭椿、泡桐、楊、柳、榆、白蠟、櫻花等樹種(未發現危害針葉樹),對生態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近年來我們通過對美國白蛾系統觀察、研究,逐步掌握了其在本地的發生規律,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美國白蛾疫情基本控制在有蟲不成災的目標范圍。
雄蛾(圖1)體長9.0~13.5毫米,翅展23.0~36.5毫米,觸角羽毛狀,越冬代多數前翅有黑褐色斑點,第一、二代雄蛾多與雌蛾一樣,沒有斑點。雌蛾(圖2)體長9.5~15.0毫米,翅展30.0~45.0毫米,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近球形,單個直徑0.4~0.5毫米,初產時淡綠色或淺黃綠色(圖3),有光澤,后變成灰綠色,近孵化時呈灰褐色,頂部呈黑褐色。卵塊排列緊密,大小為2.0~3.0平方厘米,表面覆蓋有雌蛾腹部脫落的白色毛和鱗片。幼蟲(圖4)一般6~7齡,1齡幼蟲頭寬約0.3毫米,體長1.8~2.8毫米,頭黑色具光澤,體黃綠色,剛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胸足和腹足的外側淡褐色。2齡幼蟲頭寬0.5~0.6毫米,體長2.8~4.2毫米,色澤與1齡幼蟲大體相同,背部毛瘤黑色,各毛瘤上生1根粗而長的黑剛毛,周圍具短而細的白毛叢,腹部趾鉤始現。3齡幼蟲頭寬0.8~0.9毫米,體長4.0~8.5毫米,頭部黑色有光澤,胴部淡黃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腹部背面各具2行黑毛瘤,各毛瘤突變且顯著發達。4齡以上及老熟幼蟲頭部黑色有光澤,寬2.4~2.7毫米,體長22.0~37.0毫米,頭寬大于頭高,體色黃綠至灰黑色,背毛瘤黑色,生有白色長毛,背部有一條灰褐色縱帶。蛹體長8.0~15.0毫米,暗紅褐色,下顎須長達前翅2/3處,前翅延伸到第四腹節的3/4處。臀刺由8~15根細刺組成,跟刺前端喇叭口狀。蛹(圖5)外包裹著稀松的混以幼蟲體毛的灰白色橢圓形薄繭。

圖1 美國白蛾雄蛾(雄成蟲)

圖2 美國白蛾雌蛾(雌成蟲)

圖3 美國白蛾產卵

圖4 美國白蛾幼蟲
據監測調查,美國白蛾在濮陽地區1年發生3代,第1代發生較為整齊,第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以蛹在老樹皮下、樹洞、地面枯枝落葉、房檐和窗臺下、墻(磚)縫、磚瓦塊下、土壤裂縫、柴(草)堆、麥桔垛和表土層內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蟲開始零星羽化,中下旬達到羽化高峰,5月上旬為末期。第1代卵出現在4月下旬,5月上旬達到產卵高峰,5月中旬為末期。第1代幼蟲始見期為5月上旬,高峰期在5月中旬,網幕盛期在5月中下旬,6月下旬進入老熟幼蟲末期、化蛹初盛期和成蟲初期;第2代幼蟲發生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7月中旬進入網幕盛期,8月上旬進入化蛹盛末期和成蟲羽化初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進入老熟幼蟲、蛹、成蟲、第3代卵、幼蟲重疊發生期;第3代幼蟲發生期在8月中旬至10月底,9月上旬為網幕盛期;9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下樹,尋找化蛹場所越冬,第3代蛹始見期為9月底,10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10月下旬化蛹基本結束;11月上旬仍能發現個別幼蟲,在10月下旬發現極個別第3代蛹有羽化的情況。
3.1 加強檢疫
森林檢疫機構應積極開展產地檢疫,加強對貨物集散地、集貿市場的檢疫檢查和復檢,發現美國白蛾及時處理,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3.2 人工防治
一是人工挖蛹:在蛹期,發動群眾在化蛹場所找蛹,收集后放在10目的紗籠內,固定在樹下,待蛹全部羽化,寄生在蛹中的天敵飛出紗籠后,再集中銷毀。二是捕殺成蟲:在各代成蟲羽化初盛期(4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至下旬)的黃昏或清晨,剛羽化的成蟲趴在樹干、電線桿、墻壁等直立物上,發動群眾人工捕殺。三是剪除網幕:美國白蛾幼蟲3齡前,結成網幕群集取食樹葉,可組織人工在各代幼蟲網幕期(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每3天查找一遍網幕,發現后,在樹下鋪一塊塑料布以防破網幼蟲漏出,用高枝剪將網幕連同小枝一起剪下,就地挖坑深埋踏實。四是綁草把誘殺:美國白蛾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在樹干高1~1.5米處,用稻草、麥秸或雜草上松下緊將樹干圍綁,誘集化蛹。化蛹結束后,解除草把將蛹撿出用10目紗網罩住,待全部羽化后殺死成蟲。建議該方法在第3代老熟幼蟲下樹前使用,春節后一定要進行解除草把撿蛹等操作,否則起反效果。
3.3 生物防治
當美國白蛾蟲口密度較低時,可采用生物措施進行防治,一是釋放周氏嚙小蜂: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蛹期的寄生性天敵,通過產卵寄生在蛹內,靠蛹內營養供子蜂發育,子蜂咬破蛹殼飛出,尋找新寄主,循環往復。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美國白蛾第1和第2代老熟幼蟲期和化蛹初期,在蟲口密度每畝20個網幕以下且蟲情控制較穩定的林間釋放,連續放2~4年。選擇氣溫20℃以上晴天無風的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按美國白蛾老熟幼蟲與周氏嚙小蜂1∶5的比例釋放,每代間隔5~7天放2次。將寄生的柞蠶蛹放入草把中或懸掛在離地面2米處的枝干上,待其羽化飛出進行寄生。二是噴施蘇云金桿菌:在美國白蛾3齡幼蟲期前,使用8 000國際單位/毫克蘇云金桿菌懸浮劑,加水稀釋200~400倍,用高壓機動噴藥機超低容量噴施,每畝噴灑100~200毫升。
3.4 物理防治
燈光誘殺: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下旬,分別為各代成蟲發生期,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將誘蟲燈設在美國白蛾發生比較嚴重、四周空曠無高大障礙物的地塊,高度離地面2~3米處,每隔200米懸掛一盞,一般1盞燈控制范圍為30~60畝,蟲口密度較低時,按90~300畝安裝1盞燈也可。每天從19:00至次日6:00開燈誘殺。
3.5 性信息素誘捕
在輕度發生區成蟲期誘殺雄性成蟲。春季和秋季每300米設置一個性誘捕器,春季誘捕器設置高度以樹冠下層(2.0~2.5米)為宜,夏季以樹冠中上層(5.0~6.0米)為宜。在誘捕器內放置敵敵畏棉球,每3~5天更換1次,以保證熏殺效果。誘芯可使用2代,第1代用完后,可將誘芯用膠片封好,低溫保存,第2代可以繼續使用。
3.6 無公害藥劑防治
蟲口密度大時,無公害藥劑防治為主要手段,一是飛機施藥:根據濮陽市美國白蛾疫情發生特點,近幾年,采取了主要飛防第1代,補防2、3代的防治策略,對全市全年美國白蛾疫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好的效果。飛防范圍涉及主要綠色廊道、河渠兩側及發生較重的大片樹林及村莊圍村林等。主要藥劑采用25%甲維滅幼脲懸浮劑+1%苦參堿可溶液劑(根據當時蟲齡大小機動調整二者混合比例),每畝用藥40克,并加入沉降劑食鹽和潤濕劑尿素各10克。二是地面噴藥:對樹木比較分散以及飛機不便作業的地點,組織專業隊在各代幼蟲3齡前危害期,用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1 500倍液、20%除蟲脲懸浮劑4 000倍液等進行噴藥防治。
(作者聯系電話:139393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