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辦公室
2017年蘋果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
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辦公室
1.1 種植面積與產量穩定增加
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抽樣調查,2016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約為3 700萬畝,比2015年增長3.52%,生產布局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2016年,全國蘋果總產量為3 405萬噸,比2015年增產5.85%。部分主產區雖遭受冰雹、霜凍、干旱及高溫等自然災害,但對整體產量影響不大。
1.2 價格持續下降
2014以來,全國蘋果價格呈下降趨勢。根據對主產省果農層面的實地調查,2016年蘋果價格持續走低,一級果平均收購價(果農門口價)為4.70元/千克,同比下降18%。全國蘋果平均批發價為4.22元/千克,同比下降20%,其中,富士蘋果平均批發價格為6.30元/千克,同比下降20.55%。全國蘋果平均零售價格為6.35元/千克,同比下降17.67%。
1.3 生產成本持續上升
2016年,全國蘋果單位面積生產成本約為5 006元/畝,比2015年上漲3.48%,其中黃土高原和環渤海灣優勢區平均總成本分別為4 740元/畝、5 627元/畝,比2015年同比上升2.2%、5.3%。全國蘋果種植人工成本和物資成本分別為2 387元/畝、2 213元/畝,比2015年分別上升4.95%、1.7%。局部地區的化肥、農藥等主要農資價格略有波動(圖1)。

圖1 產量增加、價格下降成本上升的蘋果產業
1.4 濃縮蘋果汁出口量價同長
2016/2017榨季,全國濃縮蘋果汁產量約為66萬噸,同比增長約28.65%,濃縮果汁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2016年,全年濃縮蘋果汁出口量達到61萬噸,比2015年增加28.69%,出口均價為1 090.28美元/噸,出口數量及出口金額均呈現恢復性增長。
1.5 鮮食蘋果出口數量有所增長
2016年,鮮蘋果出口量扭轉下滑趨勢,達到150萬噸,出口均價為1 125.39美元/噸,同比下降10.80%,出口目的地主要為亞洲國家和地區,數量占比為85.27%。2016年鮮蘋果進口量有所下降,約為6.40萬噸,較2015年下降26.95%。
1.6 低效果園改造穩步推進
2016年完成低效果園改造面積315萬畝,占低效果園總面積的51.12%。新建果園中,矮砧密植果園面積比例在70%以上。圍繞突破水資源短缺瓶頸,注重果園生態保護,精準施肥施藥技術、保水保墑措施、肥水一體化管理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圖2)。

圖2 低效果園通過技改獲得豐收
2.1 市場風險加大
2016年蘋果總產量實現穩步增加,但與市場消費需求量相比,蘋果供給量有市場飽和甚至過剩的潛在風險;且果品整體質量有所下降,價格分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優質優價、質次賣難”趨勢更加明顯。另外,經濟下行大環境導致消費低迷,加之其他水果產量同期增加帶來的消費替代沖擊,蘋果價格近兩年下降明顯,且銷售進度慢。收購商為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收儲數量也同期減少,蘋果價格波動風險增加。根據近幾年果品市場整體表現和產業發展周期預判,國內蘋果產業或將進入新一輪波動調整時期。
2.2 產銷銜接矛盾加劇
全國蘋果主產區果農抽樣調查表明,全國蘋果種植戶的平均規模為7.98畝。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生產模式,造成產業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發育滯后,產銷銜接不夠緊密,蘋果生產的比較優勢逐漸被弱化。農業重生產輕流通現象,造成蘋果種植戶與市場在空間和時間上隔離,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市場需求與供給能力矛盾性錯位、小規模種植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外,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開發利用方面涉足較少等,阻礙了產業鏈條的延長和拓寬。
2.3 新型果業人才匱乏
培育一批精通多種技能和較高綜合素質的現代化果業人才是發展現代蘋果產業的內在要求。與現代果業發展人才需求相比,我國蘋果產業現有從業人員,特別是基層從業人員的專業性生產素質和綜合性從業能力普遍較低,造成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產業縱向協作不足、產業橫向融合有限,難以充分激發蘋果產業發展的潛力。
3.1 優質苗木繁育推廣實現突破
圍繞蘋果產業“節本、提質、增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政府、產業技術體系及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推進區域適宜性優質大苗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栽培模式,健全優質大苗繁育推廣體系(圖3)。優質苗木產業化培育進程加快,苗木生產的工藝技術規程得到規范,產業化經營水平得到提高,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苗木基礎。

圖3 優質大苗繁育基地
3.2 矮砧寬行密植成為新建園主導模式
矮砧寬行密植栽培模式既便于果園機械化作業、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果園用工,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果園生態系統、提升了果園經濟收益水平。經過近年的技術示范與推廣,矮砧寬行密植模式已成為我國新建果園的主導模式,也是我國果樹栽培發展的主要方向。
3.3 “減肥減藥”行動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在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引導下,蘋果業界積極響應農業部啟動的“減肥減藥”專項行動,通過測土配方防控、精準施肥施藥,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物理防治等果園綜合管理方法,不僅提高了果園生產效率,而且對保障果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果農收入也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各級政府主導的“三品一標”、標準園建設等,在強調農業生產全過程控制、標準化操作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
3.4 簡易水肥一體化技術得到普遍應用
隨著整形修剪、促成花技術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樹上管理技術的普及和提高,肥水管理不到位逐漸成為果園增產增收的瓶頸。作為現代作物生產的重要技術,輕簡化肥水一體化技術既適合我國小規模經營果園的生產需要,同時又能大幅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具有顯著的節水、節肥、省工等諸多優良效果,已在蘋果主產區得到普遍推廣應用(圖4)。

圖4 隨著技術普及提高的蘋果園繁花似錦
4.1 區劃引領產業發展,推進供給側改革
根據區域農業資源稟賦、生態環境適宜性原則,結合蘋果產業發展的基礎,按照優生區、適生區、次生區三層級,優化《中國蘋果產業發展區劃》。
強化《區劃》引領蘋果產業的發展效應,因地制宜發展區域適宜的主栽品種,優化品種特性及配置,注重提高蘋果品質和效率,優化蘋果栽培模式。
硬化《區劃》規范蘋果產業的發展效應,抑制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違背自然生態規律、盲目突破蘋果產業區劃、過度干預果農權益等行為,為深度推進蘋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基礎。
以《區劃》為基礎,注重整合和優化配置支持蘋果產業發展的科技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保險政策、市場規制政策,引導技術、資本、人才等先進要素向優勢區聚集,提高產業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效控制非優勢區的蘋果產能,為穩步提高產業質量及綜合競爭力奠定基礎。
4.2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以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為主線,著眼破解果農小規模、細碎化經營環境問題,加快蘋果優勢區產權制度改革,規范和優化農地流轉市場,為果農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明確產業政策目標,重點支撐經營規模在45畝以上的果農,促進優勢區果農優先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著力破解產業技術推廣、要素聚集過程普遍存在的嚴重的規模不經濟問題,破解省力化技術創新難度大、組合集成創新難度大、推廣普及難度大的困境,為有效推廣先進技術和聚集優質要素營造良好的微觀環境。
注重培養涉果合作社,加快規范和培育涉果行業組織,提升其自律協調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
4.3 以信息共享平臺為紐帶,促進產銷銜接
針對蘋果產業發展商品化程度高,產品市場及要素市場競爭較為充分,以及行業人才聚集度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高等特征,應該注重集成創新和推廣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
以信息化為紐帶,促進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管理工程技術與果業資源、果業生態、果業環境治理一體化,促進產業資源整合和市場資源整合,強化產業發展信息服務功能,注重披露產業發展、市場價格、庫存及產能等信息,強化蘋果產業監測與蘋果市場風險管理功能,有效克服果農與市場間的矛盾。
重視支持蘋果優勢產區和果品集散地的批發市場、新型市場業態培育等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創建蘋果基地以及果農緊密鏈接型的經營模式,提高蘋果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
4.4 主推三大核心技術,促進技術升級及產業轉型
針對我國蘋果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經營集約型及裝備現代化轉型特征,注重集成創新,著力推廣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模式、肥水一體化管理模式、低效果園技術改造模式,促進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管理工程技術與蘋果生產、加工、貯藏、交易、物流等技術規程及關鍵控制環節的標準一體化,創建具有典型性、競爭性的現代蘋果產業技術規程及標準化質量管理、控制體系,形成現代果園綜合管理體系,推動蘋果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向現代產業轉型。
按照“市場經營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模式,創建現代蘋果產業體系,有效克服現階段產業發展面臨的要素配置效率低、綜合成本上升快以及總體效益及綜合競爭力不高等問題。
4.5 注重人才培養,著力培育新型蘋果產業經營主體
培育蘋果產業的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種植大戶、合作社和果品企業等)可通過技術、管理等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蘋果種植主體的人力資本,提高蘋果種植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增強其與市場的談判能力,促進蘋果產業持續發展。
針對現階段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功能提升、果農技術需求增多、果業人才短缺及隊伍結構不合理等關鍵問題,著眼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和結構統籌,破解基層果業人才“進不來、留不住、用不上”的問題,形成匯聚專業人才和優化人才結構的環境,不斷增強果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激發果業發展新活力。
4.6 加大果品產后加工,積極拓展國內外銷售市場
針對近年出現的果品滯銷及果品供給過剩等問題,應加大果品產后加工,大力發展其他加工產品諸如蘋果干、蘋果酒、蘋果醋、蘋果醬等,使中國蘋果產品結構更趨合理,更符合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優化品種結構,適度減少富士系列生鮮蘋果種植面積,提高其它新優品種或特色品種的種植比例,發展加工專用型品種。
開拓多元化的蘋果國際市場,促進蘋果出口貿易。中國蘋果出口市場仍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亞洲,市場風險較高。今后,要積極開拓美洲、歐洲、非洲等市場,使出口市場多元化,避免對單一市場的高度依賴,同時也能有效擴大外貿出口,使中國從蘋果生產大國轉變為蘋果貿易大國乃至強國。
積極培養多層次蘋果消費市場,提高中國蘋果的消費需求。大力推廣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提高蘋果的質量,同時優化早中晚熟品種結構,形成早、中、晚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協調的鮮蘋果消費市場;積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刺激消費需求,提高中國居民人均蘋果消費水平。
4.7 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蘋果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蘋果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是新時期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新舉措,是探索增加農民收入、實施精準扶貧的新思路。
應積極響應國務院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以延伸產業鏈條為抓手,以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為根本,以融人、融資、融產為設計理念,創新與創建農業經營新業態融合模式,完善支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社會化服務機制與功能機構,優化蘋果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蘋果產業的全環節升級、全產業鏈升值。(來源:微信公眾號[花果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