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得梅因紀事報》文章,原題:美國和中國:有益的對手,還是純粹的敵人?如果中美不得不在臉書上描述彼此的關系,這兩個經濟和軍事大國之間的關系答案或許是:這太復雜。
周一,在艾奧瓦州得梅因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總部召開的中美智庫研討會上,一些專家便是這樣表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在佛羅里達舉行了會晤。都是笑容嗎?美國駐尼泊爾前大使張之香說,鑒于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批評中國,她本來料想兩人在海湖莊園會晤時會出現“對峙”,“(結果)全部都是笑容,簡直就是哥倆好。”
作為中美教育基金會創始人、主席的張之香最近訪問了中國。她說:“中國專家并不擔心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他們比美國人更能理解特朗普對外交政策的陡峭學習曲線。他們并不理會特朗普抨擊中國的言論,認為他的180度大轉彎并非不可預測,而是理智之舉。”中國更希望美國總統更關心商業和商業協議,而不是向海外推廣民主價值。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陶文釗說,世界大國的未來緊密聯系。如果一國經濟受到傷害,其他國家也會受害。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艾奧瓦州眾議員扎克·南說:“這就是為何中美必須合作、溝通、一同克服挑戰的原因。”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提出一個問題,崛起中的大國中國與守成的大國美國之間,是否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沖突,這一現象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
身為威爾遜中心的著名學者,芮效儉說:“中國并不認可其將與別國爆發沖突的邏輯,而是提出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的理念。這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美應該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理論的核心,這一關系是以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特點的。”
但芮效儉同時擔心,兩國軍費預算在不斷增長,“事實上,中美之間的戰略對抗在加劇,而非緩和。兩國的言行之間存在差距。這對未來會構成嚴重影響。”
(作者多恩·艾勒,伊文譯)
彭博社6月13日報道在得梅因舉辦的一場有關美中關系的研討會上,一名美國前外交官說,特朗普因國內事件影響力在世界舞臺被削弱,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影響力在增長。
當選美國總統后,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表現出更傾向于保護主義的立場。這令北京得以在世界舞臺上推廣中國的全球化信譽,并把中國塑造成為自由貿易和巴黎氣候協定的捍衛者。
美國駐尼泊爾前大使張之香說,特朗普決定退出國際協定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影響力,“事實上,他為中國領導人留下了一個開放空間。”▲
(作者約翰·麥克考米克,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