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巴拿馬特派記者 李強 本報記者 白云怡 倪浩 李曉驍 ●盧戈
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在經濟上也有著重要意義。原本就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較為密切的巴拿馬,將進一步強化與中國的經貿紐帶。除了特殊的地緣與戰略位置外,巴拿馬目前是拉美經濟增速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加上其市場日益向中國大陸開放,勢必將有越來越多的中資關注乃至進入該國。
西半球重要經濟據點
路透社14日報道稱,中國政府6月13日與巴拿馬建交,這被認為將改變海外資本在這一區域的競爭格局。巴拿馬雖然是拉美小國,但由于扼守海峽運河,成為包括中國在內各國在西半球的重要經濟據點。巴拿馬是中國在拉美的第八大貿易伙伴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地。2016年中巴貿易額63.83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為中方出口。中國也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使用方,是巴拿馬科隆自貿區的最大貿易伙伴。目前,已在該國建立投資據點的中資包括中國銀行、中國港灣、中遠海運、中國鐵建、華為、中興、葛洲壩、三一重工等。
據《環球時報》記者向多個在巴拿馬有業務的中資企業工作人員了解,此前中國大陸企業在巴拿馬做生意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簽證,二是貸款。由于兩國未建交,中國公民申請巴拿馬簽證非常困難,提交的材料瑣碎繁雜,審批起來時間也很長。一位在巴拿馬工作多年的廣東企業家告訴記者,中巴未建交前,辦理工作簽證需要先接受移民局的安全審查,接下來再到巴勞工部走手續,整個過程甚至可能耗時1到2年,而建交后辦理同樣的簽證可能只需要3個月或半年。
外交破冰所帶來的另一個利好影響是在貸款融資領域。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的融資來源大部分依然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或國家開發銀行等國家政策性銀行。但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貸款審批時,企業在未建交國家的項目會被這些銀行認為多了一重風險,審批手續會更復雜,難度也較其他國家較大。今后不僅這一風險不復存在,且兩大政策性銀行還有望推出優惠性貸款和援建項目。
外交政治對經貿帶來的影響或許還要更深刻。一名在巴拿馬有業務的民營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中企在遇到當地大型項目招標不公平、不透明的情況時,幾乎投訴無門,因為“代表處還是相對級別較低,無法和美國大使館等相提并論”,建交之后,“企業身后有使館,腰桿可以硬不少”。
產能合作面臨新機遇
中巴建交后,哪些領域將成為兩國合作熱點?中國社科院拉美所中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秘書長王鵬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交可提升兩國在基礎設施、金融、產能合作等領域的合作。“在運河擴建工程的帶動下,巴拿馬經濟近年持續增長,它希望與中國擴大合作,以便未來在運河的繼續擴建、配套港口設施、中心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領域得到中國企業的支持”。
王鵬對記者介紹說,在去年運河的擴建工程結束后,巴拿馬一直希望在運河周邊建立產業園,以推動本國制造業發展,從轉口貿易走向產業發展,這也為中巴開展產能合作創造了機遇。“在中國和拉丁美洲整體經貿關系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還可以積極參與巴拿馬的優勢產業——金融業,從而借此為支點,便利自身與西半球的經貿往來。”“整體看來,基礎設施、金融和產能合作將成為兩國未來合作的熱點領域。”王鵬稱。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告訴記者,中巴建交之后,中巴之間在貿易、投資、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將獲得較大發展。比如作為航運中心和會展中心,中國經巴拿馬的航運業和赴巴拿馬參加展會的行業都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此外,中國游客赴巴拿馬簽證將更為便利,預計中國赴巴拿馬的游
客將會大量增加。
臺媒擔憂商務活動受限
臺灣《中國時報》稱,臺灣方面與巴拿馬“斷交”對雙方經貿也造成影響。“斷交”前,臺灣還積極與巴磋商,擴大農產品貿易合作。從經貿總額上看,臺灣損失“可能并不大”,但商務活動開展將受到限制。目前臺資正要求當局與巴國協商,盡快設立商務代表處,以方便生意的維持。
一名巴拿馬中資機構的工作人員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事實上,近十年,中國臺灣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根本不會對大陸企業構成任何威脅和競爭。有媒體稱,臺灣當局對中巴建交十分“惱火”,揚言要撤資、撤技術人員。如果真是這樣,大陸企業肯定會從臺灣企業“搶”來部分生意。但該人士也表示,在巴拿馬,大陸企業競爭對手并不是中國臺灣,而是西班牙和拉美等地企業,因為他們語言相通,而且扎根較久、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