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姚瑋潔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北大-瞭望“一帶一路”大數據課題組發布了首個全面評估“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情況的研究報告——《“一帶一路”互聯互通評價報告(2017)》。
該報告借助大數據研究方法,根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設置指標體系,采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3個國家(除巴勒斯坦)互聯互通的76個子項目數據,形成了以多行業、多領域數據為基礎的互聯互通評估報告。
根據測算結果,課題組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的發展現狀分為“順暢型”(70分及以上)、“良好型”(50分-70分)、“潛力型”(30分-50分)、“薄弱型”(30分以下)四個等級。
根據評價結果,與2015年相比,“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出現了快速發展:“良好型”國家從18個增加到34個,而“薄弱型”國家從9個減少到3個。
同時,評價結果有效揭示了“五通”建設的深層次挑戰。例如,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的分差低于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代表著,“五通”并非均衡發展,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國別差異較大。
記者采訪了北大-瞭望“一帶一路”大數據課題組副組長翟崑,請他進一步解讀此次報告。
問:這份報告如何通過數據評價“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建設情況?
翟崑: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評價體系是以“五通”為核心,共包括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45個三級指標,采集了76個子項目數據。我們通過年度性的數據測算和評價,可以較為直觀發現以“五通”為核心的“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的機遇和挑戰所在。
比如排名第一的俄羅斯,在互聯互通各方面的評分都比較高。實際上,最近幾年中俄關系發展非常快速,經濟合作進展很多。俄羅斯推進的歐亞經濟聯盟和我們的“一帶一路”對接,政策溝通方面比較暢通。在設施方面則有中蒙俄經濟走廊等建設。兩國之間又有大量貿易。還有民心方面,有更多民間交流、留學生互換、旅游往來。所有這些都把各個指標往前推,這個特點和趨勢很明顯。
再舉一個例子是菲律賓。實際上,菲律賓在2015年的數據并不好。當時南海問題很突出,政策溝通方面的指標較差。到了2016年下半年這個指標開始回升。杜特爾特出任總統后,在南海問題上采取了比較友善的合作態度,政策溝通得到加強。2016年10月,杜特爾特訪華,隨后中國相關部門代表團紛紛赴菲律賓對接,加強政策溝通。由于政策溝通的改善,投資貿易以及旅游活動、乃至留學生數據都會在隨后有所提升。事實上,政策溝通好了,其他方面也都會有改善,這是很明顯的變化。
問:請詳細舉例說明,如何評價“五通”中的某一個方面?
翟崑:比如說政策溝通,二級指標包括政治互信、合作機制、政治環境三個方面,三級指標又包括高層交流頻繁度、伙伴關系、雙邊重要文件數等9個方面,這些都是反映現實政策溝通情況的具體指標,當然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例如哈薩克斯坦,兩國高層互訪比較多,政策溝通程度就會上升。但是如果我們與某個國家之間由于某些問題而不適合進行高層交往,政策溝通就會下降。
比如,新加坡之前的排名非常靠前,但現在相對下降。我們都知道,去年以來,中國和新加坡在政策溝通方面出現一些問題。這些變化非常容易捕捉,可以通過量化指標顯示出來。
問:如何看“薄弱型”國家?
翟崑: 我們可以拿東帝汶為例,它一直處于“薄弱型”、沒有太大變化。東帝汶是一個獨立不久的新國家,雖然地處東南亞,但沒有被批準加入東盟,所以很難融入東盟與中國的對接制度,包括海港、交通等等。這樣在貿易、設施這些評分上都非常低。同時也可以看到,雖然東帝汶和我們沒有南海問題這些矛盾沖突,但是民心相通的分數也非常低,就是因為交往太少。
東帝汶本身發展需求很大,與中國交往的心情也比較迫切,應該給予更多關注。
從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提升的空間來看,俄羅斯、中亞等基礎不錯,大幅度上升就會相對較難。
問:如何提升“薄弱型”國家的互聯互通水平?
翟崑:找到不同國家互聯互通的薄弱之處,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我們根據薄弱點、低分的項目和原因提出建議。例如尼泊爾,排在49名,在緬甸、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約旦之后,斯洛文尼亞、土庫曼斯坦、黑山、黎巴嫩之前。
從一級指標看,尼泊爾的設施聯通很低,是5.88分,它前后幾名最低是7.72,最高是11.61。這說明,這兩年尼泊爾的國家發展戰略或者說重點可能并不是設施聯通,而是政治穩定,要解決大選、憲法這些事情。在政治穩定這個三級指標里,尼泊爾的分值也是比較低的。
因此我們就要在合適的時機推出不同的政策,在幫助它實現政治穩定之后,推進設施聯通。也就是要聚焦分數低的分項,統籌考慮,抓住重點。
此外,一定要長遠布局,逐步實現五通均衡發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一級指標的方差分別為6.6、6.3、6.8、11.1、8.5,差異明顯,由此可見資金融通水平的國別差異最大,其次為民心相通,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的國別差異相對較小。為實現“一帶一路”的長期均衡發展,應該進行合理規劃,逐步改善“五通”差異水平,確保“一帶一路”倡議均衡和可持續性發展。
問:首次全面評價“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情況,你在研究過程中有何感受?
翟崑: “五通”本身是一個政策籃子,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大致就是這幾個方面。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全球互聯互通和地區互聯互通,海陸空天網都連接起來,這是一個特別偉大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建設,而在這五個方面中既有傳統政策又有新興政策。
比如中國與巴基斯坦,政策溝通一直沒有問題的,但是設施連通不足。所以我們決策把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從而加強與巴基斯坦的設施連通。接下來就是資金,推進設施建設需要融資,這就是亞投行、絲路基金的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還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沿線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勢力。這樣,實際上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要有安全發展,實現綜合性的發展。“五通”需要同時推進。
但是無論從研究角度還是建設角度,“五通”中比較容易測算的是設施、貿易和資金。因為比較容易拿到數字、容易被量化。現在我們更多的要加強比較軟的互聯互通方面的測算和評價,一個是政策溝通,一個是民心相通。我們正在完善和提升這兩個方面的指標,比如一些國家的國民對中國商品的好感度——如果在這個國家銷售的中國商品特別多,說明了貿易暢通,但這是因為“好感”還是僅僅因為便宜?可能的方法之一是通過當地電商或其他平臺的評論來觀察。
我們希望,國內外和各方都能夠支持這樣全面、客觀的動態跟蹤,持續推進互聯互通測算研究。通過對比兩年的各項數據,由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各項目的變化非常明顯。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深入,這一變化的幅度和頻度將進一步提高。因此,為了有效評估互聯互通水平及其變動情況,為國內外政府、地方,企業、研究機構提供更為詳實的數據支撐,應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動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