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將積極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伙伴關系,促進同各相關國家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建設“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網絡,助力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
作為高峰論壇的諸多成果之一,中國與60多個國家相關部門及國際組織共同發布了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以期實現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
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指出,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從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口2萬億美元的商品。在振興相互投資方面,參與方將彼此加強投資合作,以投資帶動貿易,加大區域價值鏈投資。未來5年,中方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預計將達到1500億美元。
統計顯示,從2014年至2016年,我國“一帶一路”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據商務部部長鐘山介紹,鑒于我國8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量,這意味著到2023年,我國1/4的商品進口將來自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
推動新型全球化
峰會召開,正值全球化遭遇嚴峻挑戰之際。
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3%,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貿易增長連續5年低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為過去50年所罕見。與此同時,美國的制造業回流政策、英國“脫歐”等各種影響世界經濟的“黑天鵝事件”,讓經濟全球化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全球化遭遇挫折,恰恰說明全球化需要變革?!敝袊h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徐康寧表示,過去的經濟全球化,集團化、區塊化、碎片化的現象嚴重,這也是全球化受挫的重要原因。如何讓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參與到全球化之中,讓大家利益共享,是新型全球化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這一背景下,‘一帶一路可謂應運而生,它順應了新型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也是未來新的世界經貿格局的引領者。”趙磊說。
過去幾年“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經濟合作計劃,已經超越了一般性地區間的合作,正在成為全球范圍內經濟合作的新平臺。
本次論壇展示了過去三年多“一帶一路”的一系列經貿合作成果: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如果說上一輪經濟全球化造成了區域的不平衡,那么‘一帶一路則能覆蓋到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區域和領域,促進這些地區商品、資金、技術等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從而實現全球貿易投資的再平衡?!敝袊茖W院地理所所長助理劉衛東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醞釀經貿新格局
“一帶一路”促進全球經貿合作的更多舉措紛紛出臺。
根據5日14日論壇發布的《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從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口2萬億美元的商品,同30多個國家簽署經貿合作協議,與沿線國家合作實施100個貿易投資促進項目,推進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共建經貿產業合作區……
多位專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一攬子峰會成果的達成,將令我國經貿格局在規模和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變化。
從貿易規模上看,伴隨著進口博覽會的啟動,未來我國的進口規模將進一步增加。
“我們舉辦的廣交會等,都是為了促進貿易出口,而進口博覽會將令進出口更加平衡?!敝袊鴩H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說,“這也是為全球貿易的平衡做出貢獻?!?/p>
從貿易結構上看,新的變化也在逐漸顯現,亞非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將在我國的經貿版圖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未來中國要厘清三個市場的定位。一是歐美國家,由于其市場較為發達成熟,和他們的貿易投資應強調“適應”二字。
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經貿往來,應做好“穩定”二字。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宋周鶯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在“一帶一路”貿易網絡中的第一貿易伙伴均為我國,便屬此列。
對非洲、拉美、東南亞那些目前市場份額不高、但潛力巨大的市場,魏建國認為則要重點“培育”。比如非洲有十幾億人口,雖然現在市場規模較小,但發展速度很快、具有后發優勢。
本次論壇的投資貿易成果清單,就充分顯示了這一政策意向。比如,中國同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等30多個國家政府簽署了經貿合作協議,與格魯吉亞政府簽署了自貿協定文件;與斯里蘭卡政府簽署了關于促進投資與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
推動標準國際化
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中國在國際經貿中的大國角色,將從過去的“以量取勝”,越來越體現為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國際經貿投資中,普遍存在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勞工保護等壁壘?;A設施建設標準也存在很多技術不對接的地方,“比如鐵路軌道寬度在中國、歐洲和東南亞都不盡相同,貨物進入其他國家必須換車重新裝載,無疑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貿易暢通帶來很大不便?!?/p>
怎樣能讓各國無論在政策準入上、還是技術指標上,做到標準一致,是中國未來需要著重發揮力量的地方。
本次論壇中,中國與多個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標準認證協議,成為經貿合作成果的一大亮點。比如,與俄羅斯、馬來西亞、瑞士、土耳其等11個國家簽署了《關于加強標準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倡議》。
“這些協議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抓手,在這些協定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的去推動各國標準的協商,實現標準的國際化,這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契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記者說。
劉衛東認為,參與和引領標準的制定,還需要我國的企業和產品無論在環保要求還是在技術能力上自身過硬。因此,未來要著重引導鋼鐵、有色金屬、化工、輕工、紡織等優勢產能走出去,同時推動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產品和項目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