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倫 靳靜

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遭遇了瓶頸期,這個階段,正是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期,恰在此時,許多不良的社會問題也突顯了出來。人口老齡化便是其中之一,小的方面關系到每個家庭,大的方面關系到整個社會,社會最基本的單元是家庭,家庭生活與社會運行的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如經濟增長、政策制定都受其影響,所以研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相對應的對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根據聯合國對“人口老齡化國家”的定義,我國自自1999年后,便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階段。改革開放政策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逐步加強和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背景下,人民的平均壽命相比之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更加嚴重,我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就已達1億8000萬(包括香港、澳門、臺灣),是總人口的13.26%。“十二五”時期,全國的老年人人數將突破2億大關。
人口老齡化與其他眾多社會問題相交織。當下我國處于小康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因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齡化家居的同時還產生一些其他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現代化建設等相關問題層出不窮,在我國社會改革和經濟改革的重要時期,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問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造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局面,既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又要保證社會的穩定。要完善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在這艱巨的任務和復雜的環境下,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社會突出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阻礙,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減少、生產力增長緩慢,撫養人口增加。所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加大了社會養老的壓力,在我國全面奔向小康社會的大目標下,老齡化化這個問題就會尤為突出,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老齡化對我國小康社會進步的影響。
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日趨加大。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和家庭來說,如果適齡勞動力人口不變,那么社會和家庭需要贍養的老人將會增加,大部分家庭出現了4—2—1的模式,對于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的人來說,在家庭開支的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用來贍養老人。從社會的角度來說,老年人在社會生產和創造方面都很難為這個社會再做出貢獻,如果社會養老總供給不變,那么整個社會的養老壓力將承幾何式的增大,即增加社會的養老供給,對于正在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和整個社會來說,將承擔更加繁重的養老壓力。
加劇積累與消費的矛盾。社會生產用于積累和消費兩部分,在我國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的進程中,需要將巨大的資金投資于生產建設中,才能有效地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老齡化,需要增加社會養老投資,從家庭的角度,如果家庭人口模式為4—2—1這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夫妻兩人至少需要贍養四個老人,特殊情況甚至是六個老人,可見養老壓力的增加是多快。而且在社會上,年輕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就會被一部分老年人所占用,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這部分的支付就會大大的增加,這就使得消費和積累的矛盾不斷增加。
如下圖所示,為中國老年人的消費需求預測。
由上表,就老年人口的消費而言,其在整個消費總額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在2000年,老年消費需求才4522億元,10年之后竟達11970億元,是2000年的2倍有余,其占總消費的9.06%。
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想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就必須使社會經濟不斷的快速健康發展,這樣才會連綿不絕地創造出更多的物質生活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眾多需求,但是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重,使得在社會上就不斷的形成了養老的壓力,并且養老也占了社會生活支出中較大的一部分,所以這就影響了人民小康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在實際的生活中,老人一旦生病,就會對家庭以及子女造成極大的負擔,不僅打亂了子女正常的工作與生活,而且還花費大量的金錢,造成人們生活質量的下降。對人民生活質量的衡量,不應該只注重物質方面,還應該加強對精神方面的考慮。由于我國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深,一些老人是需要照顧、照料的,這就要求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人壽命的增加(延長),數量的增多已成為事實,即照顧老人的擔子將會越來越重,不僅嚴重阻礙了人們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還制約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引發了家庭的養老危機。一個社會是由許多的基本單元構成,其中家庭便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是否穩定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此可見,我國走在小康之路時,應該注重家庭的和諧與發展。但是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將對家庭的養老模式產生強烈的沖擊,甚至還可能引發嚴重的家庭矛盾,例如,老人生病住院看護的問題、金錢花費的問題以及對老人的贍養問題等,就使得家庭的經濟負擔不斷的增加,人們就會出現爭吵,這樣就由經濟問題引發了大量的矛盾,這些矛盾經過不斷的積累最終有就會爆發,這就使得家庭養老出現了危機。
對策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今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離不開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產業升級。加強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加大資金、技術、知識和其他方面的投資,有利于促進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人口老齡化這一難題,同樣存在于發達國家,就有些發達的國家而言,人口老齡化程度遠遠高于我國,但是相對來說,人家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較小,所以發展經濟可以增強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承受力,一來,經濟發展可以轉移注意力,分散矛盾,二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
深入落實改革,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完善社保制度,貫徹落實相關的改革政策,對不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為老年人提供有保障的社會福利。例如,政府積極完善退休福利制度,既是對社會養老制度體系的完善,又能使政府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降低經濟風險,實現老有所依。
培育老年產業,滿足社會需求。中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其次還是一個消費大國,老年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使得老年人群占據了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只有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才能按照老年人的消費需求生產其所需要產品。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有利于推動經濟的發展,首先,消費推動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大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就相當于擴大內需,其次,興起一個產業,發展一個產業,都必然會帶動社會就業,提高就業率,收入得到保障,提高消費水平消費,總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最后,在物質上,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得以滿足,在精神上,老年人心理滿足感與社會承認感得到增強,從而,達到提升社會幸福指數的目的。
發展養老產業。我國現在面臨著4-2-1家庭模式,對于年輕人來說即勉勵著家庭的養老壓力,同時還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發展養老產業,第一,可以減緩家庭的養老壓力,第二,使得老年人得到專業的照顧與幫助。可以根據我國的家庭、社會現狀等基本現狀,對養老機構的建設進行改善,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公有私有皆可,在一些不發達地區,人們的養老觀念比較落后,基礎設施比較差的地方,可以設立公立的養老機構,因為在這些地方私立的養老機構會受到較多老人的排擠,而且越不發達的地方社會保障肯定是不健全的,養老就成為一個家庭很大的負擔,在不發達的地方,私立的養老機構的設立可能比較困難,是養老機構的投資者基本不會選擇投資的地方,所以需要國家在政策上有一些支持,在經濟發達的地方,由于生活節奏比較快,人們的養老觀念比較先進,可以建立一些社區養老院,完整的養老院,可以為老人進行整體的服務,生活、娛樂、醫療等。
文章以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為背景,不僅分析出小康社會建設受其影響,還分析出經濟發展也受其影響,針對文中分析出的種種現狀,作者從社會與經濟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由此可知,人口老齡化阻礙了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所以要針對現在的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以上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