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興全杯”第三屆全國校園戲劇劇本征集頒獎活動中,上海戲劇學院特別邀請了著名劇作家孟冰,給戲文系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獲獎學生們上了一堂幽默、風趣、生動的編劇課。講座一開場,孟冰就感慨道:“現在,好劇本太少了,好作品太少了。”他殷切地希望在座的編劇們,能夠努努力,拿出好作品。
不癡迷寫不出好劇本
想搞劇本創作、想吃這碗飯、想干這個營生的人,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對待劇本、對待劇本創作、對待編劇這個職業應當持有一個怎樣的態度。我們通常所說的熱愛本職工作,這是一個基本態度。但對于搞劇本的人來說,僅僅熱愛本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僅僅是熱愛,不要來搞劇本創作,劇本創作僅僅靠熱愛維持不了,而是要靠你對它的癡迷。這種癡迷落實到劇本創作上,就是你要把你自己的劇本看作是你的情人、愛人。
能不能你每一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看你自己寫的劇本?如果你對你自己寫的劇本都沒有興趣看了,都沒有沖動、熱情,沒有再進一步提升它的勇氣和興趣,那肯定寫不好。我每天保證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寫的劇本,幾十年如一日,而且每天至少看三遍以上。只要這個劇本沒有交出去,我說的是現在你正在進行創作的,或者是返回來繼續進行修改的,這樣的作品你在沒有交出去之前,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早上起來看三遍。我們有些同仁對自己的劇本早就煩了,沒有韌勁,沒有持之以恒的態度,沒有經受打擊的能力,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怎么可能寫好劇本。
只有你自己懷著夢想,守著心中的希望,對你的劇本投射出無私無怨無悔的愛,你才能用你的感情去征服它,沒有別的辦法。我們需要有對自己的本職工作發自內心深處的最由衷的熱愛。這是作為一個編劇,對待他劇本最基本、最重要的態度,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態度。有了這樣的精神狀態,我覺得你的劇本一定能寫好。
“雪線”以上我精神抖擻
剛才講了用癡迷的熱愛對待我們做的事情,那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個人觀點,我們要做高品質的戲劇,這是我給自己的要求,我們用“4000米雪線”的標準來衡量要做的事情。雪山之所以那樣傲視天下、巋然不動、雄偉壯麗,是因為它有“4000米雪線”。雪線往上終年積雪,遠遠看上去像一座白頭不倒翁,名貴藥材都在那里,那里雖空氣稀薄但神清氣爽,那里的空氣才真正的清澈。那里才是真正改變人的境界和靈魂的地方,那里才是藝術與生命的高度。4000米以下的,娛樂、快餐式的作品,有很多想混飯吃的人會做,咱們要給他們留碗飯吃。我們要做的是4000米以上的事情,只有我們能做。為什么?電影藝術已經到了與工業、科技密不可分的程度,甚至靠這些來引導電影的創作和發展。有些電視劇,把一個好故事生生扯散了。只有戲劇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為什么?因為這一畝三分地,充滿著神奇。
我常常獨自一人站在舞臺上,看著空曠的劇場,聽聲音在那里回蕩,聞一聞那里的氣味。臺板有它的彈性,劇場有它的回聲,就這一畝三分地演繹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演繹著人類的歷史,演繹著人類的發展。我看過上海著名導演胡偉民排的《游園驚夢》,女主角的表演讓我印象深刻。她的水袖在空中揮舞就如同在指揮著空氣的流動,整個劇場里的空氣在她統一指揮下形成巨大的氣流。所有觀眾呼吸的節奏是由演員控制的,演員的臺詞、形體、聲音在控制著觀眾的呼吸,這種氣息的控制和流動,是我們劇場藝術最獨特的東西。這么多心臟在一個頻率上一起跳動,這么多人的血液在一個方向上流動,在一個情緒上起伏跌宕,這就是劇場里產生的共鳴,所以為什么說我們劇本創作最后一個環節,是在演出中和觀眾互動來完成的,道理就在這里。
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去影響觀眾、征服觀眾,除了演員表演以外我們劇本所提供的,一定要達到這個高度——是你對生活、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你才能扎到觀眾心里去,觀眾才能獲得啟迪。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你做不好,不應該,因為你是學這個、干這個的,做好了也沒什么可吹牛的,這是你應該做的。現在各個省請我寫劇本的比較多,很多是“孟老師我們就是想獲‘五個一工程獎,我們就是想獲得文華獎”,你找我找對了,我不想獲獎都很難。沒有辦法,我起點就在這兒,就在4000米雪線。我就在這個位置上,你想讓我往下面走,我就醉氧。在4000米雪線以上,你精神抖擻,雖然呼吸困難但你是靠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來。當然這里的氣候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政治氣候、社會環境,以及戲劇必須要面對的一些社會生態,這些都是大家必須要面對的。我年輕時也很沖動,記得有一次讓我改劇本,我拿著筆還有一摞稿紙,我說我不改,把筆往紙上戳,后來一數戳破21張紙。最后領導找我,必須要改,我就在“編劇孟冰”這兒畫一個黑框,這個人死了!這都是我年輕時候干的事情,現在說要改一定改。最近演出的京劇《西安事變》,我改了19稿。
鼻子酸了心頭軟了,戲就成了
真正創作的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更多一些,從我的創作經驗來說,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靈感。近些年我們不大敢提靈感,不大敢提天分,更多的是講勤奮,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干我們這行僅僅有勤奮恐怕是不夠的。天分不太足怎么辦?我們可以訓練我們自己。怎么訓練?一是靠平時對生活的積累,對情感狀態的積累。二是靠我們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力來源于我們的閱讀,古今中外的劇本,你要大量看作品,想象力就從那里產生。
很多作品在創作時都會遇到老師或是合作者的提問,你這兒有結構問題、細節問題,那兒有場次安排問題等等。同學們,那都不是問題。在我看來劇本專業性問題,課堂上、古今中外編劇書里全部講完了。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大家給你提意見的劇本,很多不是技術性的問題,是情感的問題,是你情感濃烈度、沖擊力、感染力的問題。技術性問題可能也有,但那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你主人公的情感狀態不對,你主人公的情感力量還沒有出來。你可能還沒有找對打動人、感染人的地方,把這個調整好了,其他結構不用變,就都對了。可是你不研究這個,今天你修改場次,明天修改人物的上場順序,都沒有用,根本性的問題是情感問題。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觀眾,特別是我們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還是聽故事,還是愿意在故事的跌宕起伏當中感受情感沖擊。所以只要你的故事感動他了,讓他鼻子酸了、心頭軟了,戲就成了,只要讓他哭,一切問題都不存在了。而這種東西,不是騙人的,不是完全靠技巧來完成的,是真正靠內心的真誠、強大和充實,真正靠積累,靠生命的力量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