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
如果說,硬實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軟實力就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礎,是連接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無形紐帶。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電力企業軟實力的作用日漸凸顯,正在成為企業賴以發展和參與競爭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提升企業軟實力,對于確保企業穩定發展和基業長青至關重要。
“軟實力”的內涵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 seph Nye)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及同年在《對外政策》雜志上發表的題為《軟實力》一文中,最早明確提出并闡述了“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核心理論是:“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他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力、科技力和軍事力。軟實力是指除硬實力以外的包括文化、外交、政治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實力。
企業軟實力是從國家軟實力這一概念引申而來,是實現企業發展目標不可缺少的非物質力量。國內著名學者王洪亮認為,企業軟實力就是企業文化彰顯出的實力和競爭力、凝聚力與向心力、承受力與適應力、執行力與能動力、學習力與創新力、權威力和親和力。企業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實力體系,其必須建立在企業硬實力的基礎之上并依托硬實力資源而存在。硬實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例如:電網、人員、經濟規模等。而軟實力是相對硬實力而言,無形的、不可見的非物化因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從企業內部來講,是由員工素質、文化理念、管理制度和駕馭現代化技術的能力等因素所構成的凝聚力、創新力和發展力;從企業外部講,表現為企業的品牌戰略、社會形象等因素所帶來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企業軟實力具有整合和使用硬實力的能力,是最終實現企業運營效能最大化的關鍵能力。當今時代,傳統的生產要素在發展中的作用呈遞減趨勢,科技、管理、人才等軟實力日趨成為推動發展的主導力量。盡管目前我們的軟實力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智力支撐和文化氛圍,但距離國網、南網仍存在一定差距,如資源整合、創新能力、內部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對我們企業長遠發展的支撐還遠遠不夠,成為企業做強做優的一根“軟肋”。
所以,基于企業軟實力日漸突出的作用和新時期做強做優國企的需要,我們必須在不斷增強硬實力的同時,大力打造和提升企業發展軟實力。
對提升企業軟實力的初探
企業軟實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在企業發展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使企業在激烈的電力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定發展和長盛不衰,目前正成為電力企業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在探究企業軟實力內涵的基礎上,圍繞如何提升企業軟實力這個主題,提出了塑造企業品牌、培育員工綜合素質等建議。
一是提升員工素質,激活企業第一資源。千秋大業,人才為本。只有解決了如何引進人才、開發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才真正激活了提升企業軟實力目標的第一資源。在人才引進和開發上,要拓寬引進人才渠道,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舉措,并盤活內部人才資源,將“人”變為“人才”,取得在人才競爭中的關鍵性優勢。全力建設“學習型企業”,強化全員素質提升工程,針對各個崗位員工,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目標設置、培訓需求調查、培訓實施、培訓效果反饋和培訓改進機制,摒棄只管開展不管效果的粗放管理模式,促進員工持續學習、不斷提升。在用人機制上,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有針對性的建立人才測評系統,克服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陳舊用人觀,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采用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形成人才跨部門、跨單位流動和使用的常態機制。在人才激勵上,圍繞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基本原則,創造一個公開競爭、開放流動的環境,真正使能者有其位,適者有其崗,差者心服氣,實現人才資源與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同時,積極推行差別化的多元分配政策,并對優秀拔尖人才進行表彰、獎勵和提高待遇,形成良好的人才導向效應。著力培養一批懂管理、善經營的管理人才隊伍,一批勇于鉆研、善于創新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一批技藝精湛、掌握絕技絕活的高技能“工匠”人才隊伍,帶動整個企業的快速發展進步。
二是建塑優秀企業文化,引領企業科學發展。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集中反映,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它凝結在管理制度中、體現在員工行為上、展現在工作環境里。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除了“愿景、使命……”等共同的價值理想外,更是企業和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脫離了傳統意識上的“務虛”偏見,從“無形之手”變為“有形之手”,是一種管理層重視、基層又能接受的有效的激勵管理方式。如果沒有把企業文化根植于管理之中,其結果往往只帶來了短期的效益,但最終經不起市場的考驗,企業也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因此,應該立足于將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創新相結合,實現企業文化與管理的深度融合。
完整的管理規章制度是建塑優秀企業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在企業管理機構扁平型的基礎上,將各職能部門進行系統化的劃分,明確責任;其次建立科學的企業決策制度,減少冗長繁瑣的決策程序,同時充分發揮基層管理者的權能,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因地制宜的完善基層單位的規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模式。高效的執行力和行政效率是建塑優秀企業文化的關鍵。“寧愿要三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也不要三流的執行、一流的戰略。”因此,在制定出科學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后,強大的企業執行力尤為重要,以全面應用標準化管理為手段,逐步優化實施步驟,管理人員(特別是一線的班組長等管理人員)要充分發揮強有力的執行力帶頭作用,建立雷厲風行的工作習慣,從而帶動全體員工執行力的提升。融洽的管理隊伍是建塑優秀企業文化的保證。管理層是建設軟實力的“源動力”,其自身的超強自我驅動力和自我完善力,能夠激發員工士氣,改變員工行為,塑造企業精神,從而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抓好這三個方面,是使企業充滿朝氣與活力、提升企業軟實力的必要手段。
三是以創新驅動為動力,助推企業做優做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指企業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創造性地采取相應對策,以維護企業的競爭優勢。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造性的破壞”以后,創新能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正處在電力體制改革和建設智能電網的關鍵時期,面臨大量來自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挑戰與壓力,這些都需要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在生產經營中主動改、積極改、大膽改,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理念創新、文化創新等,充分釋放企業發展活力。電力企業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要多措并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引進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方式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以崗位為載體,以信息化、制度化為手段,以實現崗位自主管理為目標,形成系統的崗位價值精細管理體系,推動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鼓勵全員參與創新,并加大對科技成果的總結力度,對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的成果進行精選、提煉和轉化,形成核心的競爭力。適時建立專門的科技管理部門,整合科研資源、建設科技創新體系,集中加強對客戶、電網建設等的技術管理和技術服務,瞄準最新前沿技術,組織開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四是打造公共服務一流品牌,成就百年基業。品牌是一種形象認知度、感知度和忠誠度,是企業最重要的軟實力。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將品牌內涵、服務等滲透給客戶、員工等受眾對象,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電力企業作為一個傳統企業,在品牌塑造方面處于一個粗淺的起步階段,相對落后于其他的有形商品生產企業。由于缺少關注或缺乏引導,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對于電力這種商品的認識基本還停留在其原始功能屬性上,認為供電服務的提供與改進完全依靠壟斷企業單方面的自發行為,電力企業也在部分群眾眼里仍是“電老虎”形象。在電網架構日趨完善、電力體制改革深化時,我們的規模實力和管理水平正在迅速提升,同時,我們也肩負著超越一般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重視和加強電力企業的品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保證電能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電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是品牌建設的重點,而始終貫穿于品牌建設紅線的是——服務。隨著售電市場的開放,市場營銷不再是單純的電能產品競爭,而是誰先搶先深入人心,誰先向客戶表達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理念,誰就能在電力體制改革中贏得優勢。用安全可靠、真誠關愛的服務達到客戶對電力企業服務理念的共鳴,客觀上也能消除群眾不理解電力建設等不良因素。因此,首先要積極提升企業的內在形象。如企業精神、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形象,涉及服務流程、統一的宣傳資料等,通過一些基礎工作的不斷優化完善,讓客戶在與企業的接觸中,切實感受到電力企業的變化,提升品牌好感度,打造基礎品牌。其次要有層次的塑造企業的價值品牌。以堅強可靠的電網為依托,提供穩定、高效、綠色的電能,并逐步完善公眾服務,形成地區乃至全國的公共服務標桿,打造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卓越的公共服務品牌。另外,要積極宣傳企業的社會形象。根據參與市場競爭形勢,適時設置公關部門或者品牌建設部門,借助各類社會媒體進行宣傳,改變電力工作者幕后危險和高技術的工作沒有“臺面”展示的局面,讓群眾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認同,借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核心價值。
在經濟學領域,有這樣一條企業運行規律:一年發展靠運氣,三年發展靠管理,十年發展靠機制,百年老店靠文化,而管理、機制、文化就是企業的軟實力。軟實力強、硬實力弱,企業有希望興旺;軟實力弱、硬實力強,企業就會逐步衰敗。單純的硬性優勢,越來越容易被復制超越,在新常態下,企業要獲得轉型紅利,想要做強做優,比拼的更多的是自身的軟實力。用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管理和靈活的機制,不僅可以統一員工的思想和行動,培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而且可以有效激發其潛力和熱情,最終形成卓越的執行力,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正是有軟實力作用的發揮,使我們的企業不僅僅只是一個電力生產單位,更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充滿發展活力、擁有發展抱負的公共服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