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國
[摘要]:森林資源是我國重點發展的行業,加強林業建設已經成為維持生態系統平穩發展的關鍵要素,而林業建設過程中,最大的困擾就是病蟲害,病蟲害具有傳播速度快、繁衍能力強、隱藏性高、治理困難等特點,一旦發生就會殃及到樹木的健康,嚴重時會導致大片森林林木壞死,對森林資源的生長與存儲都是一種威脅。加強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就要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作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關鍵詞]:林業建設;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策略
[引言]:近年來,我國林業建設規模雖然正在逐漸擴大,對林業建設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從覆蓋面積到樹木種類也都在不斷增加,但是由于病蟲害的不斷發生,這使森林資源的生長質量與數量并沒有得到更好的提升,反而還加大了林業建設成本的投入與經濟損失程度,對于林業建設來說,它是一項周期長、管理繁瑣,并且還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工程,為了更好的發展林業,就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找出真正的原因,做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1、引發林業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1.1人工造林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林業建設過程中,人工造林不僅方法簡單、樹木成活率也相對較高,已經成為林業建設中主要采用的造林措施,因此,人工造林的面積正在逐漸擴大,而此時也給病蟲害帶來了更多的發生機會,在人工造林中,為了造林方便,能夠一次性實施大面積造林,所以對樹木的品種過于單一,再加上人工造林中種植結構也不具備科學計劃,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化,病蟲害傳播率就會加大。
1.2過于依賴化學農藥
眼下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以化學農藥為主,而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也過于簡單,農藥調配、噴灑量等方面都不具備科學性,而在長期依賴于化學農藥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多,首先,化學農藥雖然可以有效殺滅蟲害,同時對植物的健康也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很多有益生物因此受到損毀;其次,蟲害對農藥的長期施工會逐漸產生抗體,導致農藥效果越來越越差,蟲害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還有就是大量的使用化學農藥,農藥滲入土層,隨著水分的流動,會大面積影響土質,導致土壤中的影響成分越來越低,不利于樹木茁壯成長,進而樹木的抗病能力也會相對較差,接受傳染的風險也就會明顯增高。
1.3防治技術落后
病蟲害防治技術是能夠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的關鍵,而我國針對病蟲害防治技術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以至于防治技術水平與成效很大程度上要低于一些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的落后,很難適應我國現代林業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多地區對林業建設完成后的樹木成長情況比較過于注重自然成長,其管理、防治措施也會相對較少,更不會花費過多精力與時間在防治措施研究方面,因此,對于病蟲害的防治仍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簡單處理,導致病蟲害不能根除,復發率高,病發周期長,最后導致樹木質量差,壞死林較多,經濟受到損害。
2、制約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工作人員專業水平過低
很多人都認為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非常簡單,只是對樹木生長蟲子的位置進行農藥噴灑就可以,所以對專業知識、技術操控、工作理念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比較欠缺思考,進而大多數病蟲害控制管理人員為普通的護林人員,缺乏技術水平,也沒有參加過任何知識學習活動,對病蟲害防止經驗也相對較少,對各種病蟲害的發病原因、有效處理方面不夠了解,進而盲目的實施農藥處理,治標不治本的工作長期開展,最終導致農藥的作用也無效,進而任病蟲害肆意發展。
2.2 林業相關部門之間缺少相互溝通與研究
在林業管理中,各部門過于專注自己分內職責,在工作崗位中只完成自己的任務,對其他林業管理、保護等從不參與、協商,造林、育苗、整地、栽培等各個環節都比較獨立,銜接不夠合理,工作交接也不夠完善,對病蟲害的發生以及處理也缺少關心與重視,認為防治工作是林業建設后專門管理部門的職責,因此,很難實現林業病蟲害整體統籌防治工作,并且工作狀態常處于被動式,相關的防治機制也不夠完善,甚至即便是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的防治制度,但是缺少實踐與落實意義,成為虛設。
3、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3.1重視病蟲害研究工作
加強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加大研究力度對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非常重要,任何有效的措施都是從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分析、不斷的總結中得出來,病蟲害防治措施也不例外。經過對當前病蟲害種類的調查與研究發現,目前病蟲害種類逐漸增多,除了我國原有的一些病蟲害種類外,還增添了不少國外引進的種類,如:松材線蟲、白蛾、松針褐斑病等等,這些病蟲害的存在加大了對樹木的破壞程度,不僅傳播率高,復發性也非常強,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檢疫措施,并加強提高檢疫水平的研究,要求對無論是國外引進的樹種,還是其他各地購進的樹種都要進行認真檢疫,并對其做好檢疫記錄,減少病蟲害的初期混入。
3.2做好病蟲害監測工作
病蟲害監測工作主要是針對未發生病蟲害的樹木進行定時檢查與觀察,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及時上報,并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對已發生的病蟲害樹木進行病蟲害發展狀態的檢測與觀察,對防治情況以及程度進行分析,對無效的措施應及時提出并加以改進,保證防治措施能夠充分發揮防治作用。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較快對監測技術的研究,促進檢測技術水平能夠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人員的專業水平,能夠對已有的防治技術加以操控,并掌握更多的實踐經驗,對各類病蟲害發生的預兆、危害、處理方法等全面掌握,進而促進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有效。
3.3搞好林區生態建設,不斷提高林區的生態功能
因地制宜地搞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工作,減少人、畜活動對林區植被的影響和破壞。減少天然林的砍伐,通過研究天然林的樹齡結構、樹種組成、分布密度等,以天然林穩定的系統結構來指導現有林的建設和改造。在林區建設中選育抗逆性強的樹種進行適當的混交,營造混交林,實施天然林經營模式,適地適樹,實現林果、經濟樹木、灌木和草本的立體發展。努力豐富林區生物群落和物種多樣性,增加天敵數量,增強林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對病蟲害的抵抗性。完善防治機制,并將管理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王莉.祁連山區森林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現代園藝,2012(11);
[2] 郝艷霞,賀永琴.探究外來樹種對本地林業蟲害的誘發作用[J].農家科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