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冶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價值觀的扭曲、正義感的缺失和道德失范成本過低使道德在當下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失去了原有地位,出現了道德缺失的問題。解決道德缺失的問題就要靠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利用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督功能以及完善法律監管體系建設等手段來規范公民的道德行為,最終實現全民族公民道德素質的整體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道德在當下人們的精神生活中顯然已經失去了原有地位。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的社會雖然有著經濟發展的高速度,有著科學發展的高技術,但也有著經濟發展高速度、科技發展高技術下的缺失,這就是道德的缺失。而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而言,道德缺失是要付出代價的,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道德缺失的嚴重代價
道德缺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全民族的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由此而言,沒有全民族的道德素質的明顯提升,沒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和諧人際關系的進一步形成,是構建不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而一個缺乏道德的社會,必定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社會混亂。這是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悖的,會損害社會公平正義,影響社會的安定和秩序。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證。
道德缺失會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健康良性發展,必須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經濟行為主體能夠實現“經濟人”與“道德人”的有機融合,經濟行為主體重信用,講信譽,公平公正地進行交換和買賣。如果一個社會假貨泛濫成災,騙子猖獗橫行,弄虛作假成風,坑蒙拐騙昌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可能健康良性發展的。就當前的情況而言,由道德缺失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正在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人們在經濟交往活動中充斥著相互不信任的情緒心理。
道德缺失會導致世風日下、社會混亂,引發社會危機。社會道德水平的滑坡和缺失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秩序和生活的秩序,道德混亂或敗壞,會引發社會危機,最終使其走向衰敗和滅亡?;仡欀腥A民族幾千年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朝代的興衰無不與道德的走向相聯系,同樣在以崇尚金錢為基礎的社會中,社會風氣日益奢侈,即使底層平民也超過自己的消費水平進行高消費,享樂思想和過度的自利思想逐漸成為社會思想的主流,致使群眾性的道德水平出現明顯的下滑。
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當今的社會道德缺失,概括起來既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現實條件的因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因素;既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個人自身的因素。具有來說,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價值觀的扭曲。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們的價值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巨大的沖擊下,有的唯利是圖,只要有利可圖,什么事情都能千,哪怕是傷天害理,哪怕是天良喪盡;有的急功近利,為了快出名、快生財,就置誠信于不顧,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有的自私自利,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變得自私,變得貪婪,從而導致道德的喪失,這些都是價值觀發生了嚴重的扭曲。
正義感的缺失。當今社會發展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新舊道德規范發生激烈沖突,人們的個體利己價值取向相對突出,群體利他價值取向受到歧視,人際交往中情感、友誼等因素不斷弱化,而現實功利因素不斷加強。正義認知與正義行為嚴重脫節,在人民心中缺乏正義感,甚至出現“失德受益、守德受損”的反常局面,從而導致道德失效,出現了將道德世俗化的傾向。
道德失范成本過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譴責力度不夠。對于缺德的行為,人們還習慣于“隔岸觀火”,沒有把它當作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二是處罰力度不重。三是制裁力度不強。在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方面,我們的法律制度保障功能還沒有完全到位,失德違法者還不能受到法律的懲治或者懲治力度不強。
提升道德素質的途徑
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堅持以先進典型帶動公民道德建設,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要把先進典型的崇高品德傳播到廣大群眾中去,變成千百萬人多自覺行動,必須廣泛深入開展學習宣傳先進典型工作,通過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讓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通過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逐漸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優秀道德群體,最終實現全民族公民道德素質的整體提升。
加強輿論引導與監督。正確的輿論引導不僅是輿論新聞宣傳的生命、新聞報道的靈魂,更能正確陶冶人的靈魂。它可以通過批評不良行為、揭露丑惡現行,弘揚崇高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潛移默化中促進社會和諧。因此,應該通過輿論的正確報道來深入地宣傳我們黨和國家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宣傳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規范,宣傳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中涌現出來的突出典型和重大成果,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抓素質教育,比素質提高,學文明先進,創文明一流的強大輿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風氣的擴散和對公民價值觀的歪曲導向,從而達到弘揚正氣,遏制邪氣的目的。
完善法律監管體系建設。法律是公民道德素質的保障機制,是檢驗公民道德素質的試金石。因此,政府應該完善法律監管制度,加大處罰力度,規范公民的道德行為。可考慮建立一種專門的“社會公眾者制度”來進行監管。以社區為單位,對那些破壞公共設施、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不孝敬老人等不文明現象進行勸誡、教育或處罰,對于不服從教育或處罰者,可以訴諸法律,最終達到懲戒的目的。建立“社會工作者制度”,既能夠彌補國家管理上的一個真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法律工作的壓力。此外,還應該完善法律監管體制,杜絕有關人員在進行執法監督時亂扣名目、硬加罪行、徇私舞弊等行為的出現,使人人在法律面前公平平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