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愛民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中央及兄弟省市不遺余力,大規模、高強度地對口支援新疆,使天山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疆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用正確的信息把一個真實的新疆展示給外界,尤其重要。身處一線的援疆同志,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如何講好援疆故事,傳遞好邊疆聲音,發出滿滿的正能量,這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
一、要論述援疆宣傳,必須先搞清楚援疆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及部分省市對新疆的援助從未間斷。1997年,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新疆穩定工作的會議紀要》,新一輪對口援疆正式拉開序幕。至2010年,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對口援助關系。
2010年開始的新一輪對口援疆,受援方范圍已擴大到新疆12個地州、82個縣市和新疆建設兵團12個師。支援省市擴大至19個,再加上中央機關、中央大型企業,每年援疆資金數百億元,可以說是這么多年來援疆地域最廣、所涉人口最多、資金投入最大、援助領域最全面的一次對口支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边@“五個事關”,深刻闡明了新聞輿論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與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19個省市支援新疆建設,19個省市媒體聚焦新疆,宣傳力量不可謂不強大,但由于各自為戰,沒有理論指導,報道不集中,聲音很微弱,并未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從這個角度上講,對援疆宣傳工作進行梳理和歸納,很有必要。
二、宣傳援疆本身,應五彩繽紛,充分展示交流交往交融成果
新一輪援疆開始后,全國19個省市,加上中央機關、國有大型企業,每年在戈壁大漠里奮戰的援疆者不下萬人。河南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已有近1000人拋家離子,千里迢迢來到天山腳下,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報道好援疆項目及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的犧牲與奉獻,應是援疆宣傳的一個重點。在這方面,河南援疆宣傳非??扇牲c。河南援疆宣傳的主要做法是:
日常報道常流水不斷線。凡重大援疆項目或民生工程,均全方位、高質量地進行報道。河南援助的哈密腫瘤治療中心投入運行、河南對哈密先心患兒的救助、國家文字博物館館藏亮相哈密、河南援建的兵團第十三師文化中心落成等,除新疆、河南媒體報道外,我們還上傳新華社圖片總庫,湖北等地許多媒體、網站采用,達到了一處生成、全國開花的效果。同時把筆墨對準一線援疆干部,如對最美援疆干部候選人張國軍、劉俊剛等,對援疆干部趙紀中冰河救人、對拄著拐杖仍奮戰在援疆項目現場的醫生王振軍等典型進行深入細致的報道,保證媒體上處處有影、時時有聲。
在第八批援疆工作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及早策劃了《最美不過援疆人》大型采訪報道活動,邀請省內媒體和哈密媒體,對202名援疆干部人才進行全景報道,《哈密日報》《兵團開發報》《南陽日報》《漯河日報》《許昌日報》等,均拿出整版篇幅,圖文并茂,為河南援疆人立傳!
重點宣傳早謀劃求突破。新疆農副產品銷售難是個大問題,河南援疆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在鄭州運作建立了“新疆哈密農產品(鄭州)交易館”,開創了產業援疆新模式。我們全程策劃、組織,協調河南全媒體上陣,《首屆哈密瓜進中原推介活動啟動——“互聯網■”產業援疆家門口吃新鮮哈密瓜》《哈密瓜“瓜王”拍賣記》等報道至今為人樂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對河南這一做法高度評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聯系河南三大主流媒體,歷時一個半月,對“十二五”期間河南援疆進行了系統的采訪和總結,報紙、廣播、電視同時播發。這些有分量、有深度、有見地的報道,在河南刮起了一陣援疆旋風。另外,時任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時任省長謝伏瞻分別率團到新疆對接援疆事宜,我們及早介入,組織《哈密日報》記者策劃推出五個整版的《援疆特刊》,同時安排專人,當天即把帶有墨香的報紙放到了代表團成員下榻的每個房間,保證了傳播的最佳效果。
反恐維穩把導向、敢亮劍。哈密地處新疆東大門和“咽喉”要道,反恐維穩形勢與其他地區同發展、同起伏、同變化。面對嚴峻復雜的對敵斗爭現實,我們把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務,旗幟鮮明地反映、宣傳河南援疆干部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河南援疆前方指揮部及時組織學習,分別在《新疆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上發聲。烏魯木齊“5·22”暴恐案件發生后,河南援疆前方指揮部第一時間在《新疆日報》上發表文章,強烈譴責暴恐分子的殘暴行徑,堅定表明河南援疆干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做好援疆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河南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劉金山說,戰爭年代上火線,和平時期來援疆。河南援疆干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身負使命,支援邊疆,鞏固國防,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他們的精神值得大書特書,因此,援疆項目及援疆干部人才,怎么宣傳都不過分。
三、當地典型宣傳,應主動開掘,展示邊疆穩定祥和的社會狀態
由于地緣、歷史及現實等諸多原因,新疆媒體的新聞理念及新聞操作手法,與內地同行均有所不同。
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日報,歷來具有推出引領社會風尚、體現時代風貌典型的傳統,如焦裕祿、紅旗渠、史來賀、任長霞……展現著河南力量,貢獻著中國精神。
因此,我們非常注意挖掘當地的典型人物和事跡,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教育感染當地群眾,起到以一當百的效果,這比空洞說教要好得多。
(一)呼應時代需要,進行開掘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后,應哈密地委要求,河南援疆前方指揮部邀請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等來到哈密,連續舉辦了6場報告會。報告會后,一位叫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維吾爾族老人,帶著一張46年前他與焦裕祿家人的合影,找到河南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劉金山,講述了他46年來在焦裕祿精神激勵下,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優秀檢察官、法官的感人事跡。
當晚,援疆前方指揮部即召開宣傳部門會議,大家認為宣傳老人事跡,對于增強各族群眾相互了解、增強四個認同、維護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意義,隨即安排《河南日報》記者對老人進行了采訪。2014年3月17日,《河南日報》刊發了《一個維吾爾族老人的焦裕祿情懷》,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間新聞》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主要媒體紛紛跟進報道。6月,應河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夏杰同志邀請,阿布列林重返蘭考,圓了46年的夢。《河南日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電視臺等進行了跟蹤報道。隨后,焦裕祿干部學院與哈密地委黨校舉行了結對共建掛牌儀式,實現了焦裕祿精神在邊疆地區學習、弘揚和傳播的常態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此事不斷發酵。當年9月26日至27日,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聯播》欄目、《人民日報》等16家中央主要媒體連續兩天刊(播)發阿布列林先進事跡。在9月28日舉行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阿布列林老人獲得“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最高法為其記一等功。
(二)緊扣民族團結主題,進行開掘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集地區,尤其在“三期疊加”時期,各民族和睦相處,尤為重要。
伊吾縣下馬崖是中蒙邊界的一個小鎮,也是河南對口援助的一個鄉鎮。這個美麗的邊陲小鎮,多年來流傳著民族團結血相連、軍民融合如一家的動人故事,尤其是河南援建的富民安居房、醫院、學校、幼兒園和文化廣場,是這里的地標性建筑。為了報道好這一典型,我們取得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領導的支持,派出精兵強將對這個小鎮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采訪,《戈壁深處 民族情深——邊陲小鎮下馬崖見聞》一稿在《河南日報》一版顯著位置推出。
(三)緊跟地方中心工作,進行開掘
新疆扶貧攻堅戰打響后,哈密按計劃將在全疆率先實現脫貧。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央及省市新聞媒體采訪團到達哈密后,重點對哈密的扶貧攻堅進行了采訪報道,《當千年汴繡遇上千年哈繡,誰會贏?》《果園里的“留級生”》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新聞佳作,給哈密扶貧攻堅戰提供了精神支持和良好的輿論環境。
這些帶有“邊疆味道”典型的發現和推出,進一步掀起了各族人民學習踐行焦裕祿精神、增強民族團結的新高潮,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群眾對黨對祖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進了內地對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的了解。
哈密市委書記劉劍說,河南援疆幫助我們挖掘出的“本土”精神食糧,可學、可用,為哈密干部群眾精神補了“鈣”,其對哈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精神層面的力量,不可低估!
四、歷史文化宣傳,應雙向交流,最終實現文化認同
新疆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匯集之地,從漢代起,中原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如何還原新疆歷史文化,正本清源?如何讓現代中原文化進入新疆,與新疆文化水乳交融,實現文化認同,最終達到“五個認同”?
樹立大宣傳意識,放寬視野。在這一點上,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在宣傳當地文化、樹立地方品牌上表現尤為突出。
北京援疆前方指揮部首先依托著名雜志《文明》,推出反映和田歷史文化的典藏特刊《中國和田》。在首都文明工程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明攝影家聯盟等機構的支持下,他們成立了由專家學者、記者、攝影師組成的調研組,行程兩萬多公里,歷時一年有余,對和田乃至新疆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整理、甄別、確定,圖片拍了三萬多張。這樣大規模、長時間、高水平地梳理和田文明史及當地文明成就,在和田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是重新探索祖國邊疆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的新嘗試,是展現和田歷史底蘊和現實精神的大型文明工程。
與此同時,北京援疆指揮部還聘請中國傳媒大學等專業制作團隊,精心拍攝制作了《走近和田》四集紀錄片,斬獲當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可謂援疆宣傳的大手筆。僅這部紀錄片,共投入援疆資金近500萬元。
另外,北京援疆指揮部還請來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理事孫晶巖女士,四年跟蹤,寫就長篇報告文學《西望胡楊》,為每一位北京援疆干部塑像。
北京援疆干部、和田宣傳部副部長張傳武說,北京的援疆宣傳不局限于援疆工作本身,樹立大宣傳視野,利用援疆省份媒體上的人才、技術、資金優勢,推介當地,弘揚當地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擴大受援地的影響及知名度,這是一筆無形的資產,所產生的效益不亞于蓋幾座高樓。
樹立大文化意識,交流交融。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的河南,不斷創新援疆內容和形式,打造文化援疆亮點。自2011年以來,《梨園春》《華豫之門》《武林風》《漢字英雄》《金色好聲音》等河南電視臺名牌欄目,一次次地走進新疆、走進兵團。節目緊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民族團結的主題,把它演繹得淋漓盡致,既有強烈的政治觀念,又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為配合哈密“三嚴三實”教育活動,河南選派大型現代豫劇《全家?!泛徒浀湓 冻枩稀烽_展了“河南優秀舞臺劇目哈密演出周”活動。之后《朝陽溝》先后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開展了巡回演出,在新疆掀起了一陣豫劇旋風,促進了新疆各族群眾與中原人民的團結與和諧。
除此之外,多種形式、多樣內容的文化交流活動,從未間斷。邀請哈密木卡姆非遺傳承人參與第六屆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展演,河南省圖書館兩名優秀專家到哈密地區地區圖書館開展指導服務,《河南省文化援疆〈漢字〉展》、洛陽書畫剪紙藝術展等持續舉辦。
創作聯手文化精品,是河南援疆實現文化融入融合的又一大亮點。根據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故事,河南援疆指揮部精心制作了3集廣播連續劇《永不褪色的照片》,選派優秀編劇孔凡燕為哈密創排一部以楊忠賢為原型的大型話劇《草原天使》。同時,應兵團十三師要求,河南省文化廳創排了一部反映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話劇《兵團》。
經與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反復溝通協調和對包裝設計、文字稿撰寫、盤芯裝飾等進行精心策劃,2015年9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文化精品專輯——《家園》正式出版,此舉不僅將“十二五”期間形成的電視文化精品得以匯總保存,同時也為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五個認同”提供了生動教材。
總之,筆者認為,只有實現了援疆故事、本土典型、文化融合的齊頭并進,援疆宣傳才算是達到了最高境界,才能立體、準確、及時地傳遞正能量,讓外界了解中央的新疆民族政策,把一個繁榮、穩定、團結的新疆展現給世人。
(作者為河南援疆干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管理部常務副主任、哈密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校:鄭 艷